湖北安陸:“小驛站”釋放應急服務“大能量”

基層安,則國家安。202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提出一系列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改革舉措和制度安排。湖北省結合省情實際,創新性指導、鼓勵各地建設應急服務驛站等,在建設鄉鎮應急管理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應急管理的觸角,向下伸展,進一步夯實應急管理的基層基礎,補齊基層應急管理短板弱項。
“橫山發現一處起火點!”今年春季,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趙棚鎮團山村黨支部書記葉紹鋒在巡邏時,發現一處山坡有明火。他立即電話通知村應急服務驛站。不到5分鐘,應急隊員帶著滅火設備趕到現場,迅速將火扑滅。
這場森林火災獲得高效處置,是安陸市探索建立基層應急服務驛站,將基層應急服務向社區(村組)延伸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安陸市以“應急驛站”筑基、“應消一體”提效、“全民共治”強網,探索出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后一公裡”的特色路徑。
關口前移 應急驛站織密安全網絡
走進團山村應急服務驛站,急救包、救生衣、潛水泵、破拆組合工具、便攜式風力滅火機、通信照明設備等消防救援專業設備一應俱全,一台1.5噸流動消防救援車停在驛站門口,隨時待命。
這座佔地20平方米的“小驛站”,卻能釋放基層應急服務“大能量”。
團山村應急服務驛站內存放的各類物資裝備。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驛站工作人員共9人,由村“兩委”干部、輔警和志願者組成,實行全天候值班。“我們村森林覆蓋率高、地質災害點多,以前救援要等城區隊伍來,遠水難解近渴,現在‘家門口’就能處置!”葉紹鋒說。
驛站除了承擔風險隱患排查、應急救援處置、自然災害預警等職能外,還定期組織應急志願者和轄區居民開展應急知識和消防安全培訓,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入戶安全宣傳,普及安全應急常識。
“要實現火災‘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標,關鍵在於推動人力、物力下沉,將風險防控關口前移。”安陸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黃海濤表示。
目前,安陸市已在全市建設50個應急服務驛站,涵蓋25個城市社區和25個鄉鎮的村(社區)。按照安陸市的工作規劃,三年內將實現市、鄉鎮、村(社區)三級應急服務驛站全覆蓋。
力量融合 “應消一體”破解基層難題
在安陸市趙棚鎮應急救援站,一棟獨立的三層小樓,是趙棚鎮應急管理站和消防救援站合署辦公的地方。
人少事多、職責不清、邊界不明,一直是鄉鎮應急管理和消防工作的難題。
安陸市在全省率先推動鄉鎮應急站與消防部門共建、共管、共用,共同發揮防災減災宣傳員、安全隱患排查員、災害救助應急員作用。
按照“應急主建、消防主訓”原則,應急部門負責黨建、經費和指揮調度,消防隊伍專注業務訓練、日常考核和現場處置,兩者權責清晰又深度融合。
“過去應急和消防資源分散,現在‘一站管兩頭’,推動基層救援從‘單兵突進’轉向‘聯合作戰’。”趙棚鎮消防救援站負責人費玉釧表示。
安陸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周少如介紹,安陸市根據“山區—平原—城區”復合地形,將16個鄉鎮分類管理,建設差異化救援網絡,形成了“全域覆蓋、統一調度、分級包片、鄰近救援”的“應消一體”救援體系。
2022年以來,全市鄉鎮救援站共出警1106次,做到接警及時、出警快速、處置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全民共治 人人都是“安全員”
“安陸市府城街道迎春社區一臨街店鋪電路起火!”6月5日21時53分,社區居民(消防志願者)嚴志新收到手機險情提醒后,立刻前往微型消防站,通過智慧消防App掃碼一鍵開鎖,拿出站內的滅火器材,趕往現場。
同樣接到通知的其他消防志願者也迅速攜扑救裝備趕到。短短幾分鐘,火災就被化解。
“人人都是‘安全員’,才能筑牢‘防護牆’。”迎春社區黨委書記楊和先表示。
迎春社區設置了6個微型消防站,消防櫃裡有全套救援裝備,一個站就近綁定6名消防志願者,志願者經過安全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后上崗。一旦出現火情,志願者就可以就地取材實施扑救。
安陸市主城區內,2座消防站與35個社區的150個微型消防站形成“5分鐘救援圈”。安陸市積極推動社區干部、網格員、下沉黨員及熱愛公益事業的人員加入微型消防站志願隊伍,共同參與社會消防治理。目前,已有871名志願者加入。孝感市還特別出台消防志願者獎勵激勵措施,調動群眾積極性。
“基層應急管理的關鍵在於快速響應和全民參與。”安陸市應急管理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完善“市—鎮—村”三級應急體系,全力打通智慧應急末梢,讓安全成為城市發展的堅實底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