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耕博州!中南民大援疆始終在路上

2025年10月16日14:42 |
小字號
邊疆共建服務團同學深入街頭開展普法活動。學校供圖
邊疆共建服務團同學深入街頭開展普法活動。學校供圖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我們在祖國的邊陲留下了一抹濃重的民大綠。”近日,中南民族大學首屆研究生邊疆(阿拉山口)共建服務團(以下簡稱“邊疆共建服務團”)的成員們在成果匯報會上分享著暑假期間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阿拉山口市實習實踐兩個月的感悟。

跨越千裡距離,從武漢南湖之畔到新疆博州大地的民大人不止有30位邊疆共建服務團的研究生們,還有該校的專家團隊運用科技助力邊疆發展,校友們扎根基層奉獻家鄉,都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建設美麗新疆故事。

從一粒紅花種子開始的校地合作

“看,這是當時民大老師在阿拉山口做的紅花項目,也是我們合作的第一個項目。”7月,阿拉山口市科技局前局長王鐵燕指著一大片紅花田向前來調研的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覃俊,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帖軍一行介紹道。

2月17日至19日,為進一步推進校地合作,落實興邊富民與科技援疆相關工作,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義,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覃瑞共同帶隊前往博州,校地雙方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聚焦博州深入實施“口岸強州”戰略、融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八大產業集群”和中南民族大學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發展目標,秉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學研平台共建、人才交流合作、產業戰略咨詢、技術賦能服務等方面深化合作。

自2019年起,中南民族大學便與新疆博州開展密切合作,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格局。該校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與阿拉山口市共建“數智口岸技術聯合實驗室”,研發的“數字化智能化焊接技術”助力新博油氣管道制造公司獲得自治區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相關技術已應用於口岸裝備升級﹔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阿拉山口金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世界紅花種質資源圃”,攻克紅花良種培育和精深加工技術瓶頸,推動紅花全產業鏈高值化開發利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積極開展邊疆飲用水源水庫治理工作,服務邊疆飲用水質改善。

“民大的技術支持和人才輸送,為我們提供了強大動力,為中心和園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博州阿拉山口公路口岸多式聯運中心及跨境電商產業園區負責人況璐璟對該校提供的技術和人才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中南民族大學為企業提供信息化技術研發、培育科技人才,積極助力中心、園區發展,“民大的老師們吃苦精神特別強,在推動項目過程中,多次往返武漢與阿拉山口,到達后便立馬投入工作,為了盡快完成項目經常加班,甚至通宵達旦,令我們很感動”。

以專業實踐服務邊疆發展

“邊疆礪青春,鑄牢聚星火。阿拉山口,我們來了!”6月底,中南民族大學30名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組成邊疆共建服務團,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州阿拉山口市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實踐活動。

30名研究生從課堂走向實踐,在阿拉山口這片廣闊天地為邊疆發展注入青春力量:該校經濟學院研究生鄧鴻程服務於市商務和口岸管理局,在負責內外貿數據整理與企業走訪等工作中將所學的金融專業知識與邊疆發展需求相結合﹔吉力紅利莫,姚詩怡等四位法學院研究生深入基層檢察院、司法局、法院,讓課堂學習的法律知識在國門一線得到實踐﹔資源與環境學院的研究生李詩倩踏遍河湖,守護生態生命線……

該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2023級研究生蔣蔚然在阿拉山口市委統戰部實習,實習期間,蔣蔚然積極參與迎接博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復驗的准備工作,協助基層社區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工作。她表示,“學校所學的互嵌式社區建設理論,在這裡有了用武之地。很榮幸能用所學知識幫助地方建設。”

“我生於新疆,長於新疆,回饋家鄉一直是我的心願。從本科階段開始,我假期的社會實踐幾乎都選擇了回新疆。”蔣蔚然興致勃勃地說。在她看來,這次實踐項目不僅是一次寶貴的專業實踐機會,更是她作為一名新疆學子將所學知識直接服務於家鄉建設的難得契機。

把青春的答卷寫在博州大地

在博州,還有一對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的年輕夫妻在基層默默奉獻——該校經濟學院2014級娜扎提(以下簡稱娜扎)和國家安全學院2015級吾拉力別克·居馬哈力(以下簡稱別克)。這兩位來自新疆的年輕人在武漢中南民大的南湖邊相識,畢業后都選擇回到了博州,扎根基層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談及選擇回家鄉發展的原因,自初中起便在外地上學的娜扎動情地說道,“我在外地上了11年學,畢業后深覺不該辜負國家的培養,是時候回到新疆建設家鄉了。”懷揣著回饋家鄉的夢想,這對校友夫妻在博州開始了看似平凡卻充滿溫度的基層日常。

“我做了這麼多年的群眾工作,最大的收獲就是可以把國家的各項政策落實到家家戶戶。”基層經驗豐富的娜扎在八年間讓數項政策落地:大學期間輔修過法學的她曾家家戶戶普法,用最朴實的語言向老人解釋法律,用生動的故事幫助孩子們理解規則,讓憲法等法律法規宣講實現全覆蓋﹔她不忘鄉村振興,認真入戶走訪各家各戶,第一時間為突患疾病的村民提供幫助﹔她在群眾夜校組織紅歌合唱,對群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幼兒園教孩子們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大街小巷仔細檢查、確保食品安全,主動報名參與阿拉山口口岸相關工作……別克的基層經驗同樣豐富。“有一次我在賽裡木湖值班,恰巧看到很多施工后剩余的木板,我就用皮卡車把木板全送到了需要的牧民家裡,他們晚上備好飯菜等著我們吃飯,當時特別感動。”別克認為,那個美麗的星夜讓他心中“服務博州”的信念有了落地生根的真實感。

“我們都是讓彼此安心的存在。”這對校友夫妻的身影,早已和博州的土地融在一起。他們用腳步丈量家鄉,用行動踐行誓言——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最熱愛的土地。

從科技援疆的紅花種子落地生根,到研究生們在邊疆熱土揮洒青春汗水,再到娜扎、別克等校友將“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暖暖情誼融入博州日常,中南民族大學與博州的故事還在繼續。

未來,民大師生與校友將繼續以實際行動深耕博州,用智慧與熱情為邊疆發展添磚加瓦,共同見証這片土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李美琳、田雨宸、龍華)

(責編:周倩文、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