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晴川學院:固本培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潤心

乘坐國內首條懸挂式空中軌道列車“光谷空軌”,穿過武漢新城科創文旅休閑區腹地,步入4A級龍泉山風景區,素有“詩意大學”之稱的武漢晴川學院於此立學傳薪已近廿載。
歷歷晴川,滿目盛景。漫步校園,“國學大講堂”裡書聲琅琅,詩意盎然﹔京劇演出現場唱腔優美,水袖蹁躚﹔社團嘉年華上琴韻悠悠,筆走龍蛇﹔晴川藝術團排練室中舞若驚鴻,余音繞梁﹔孝德文化節上古訓新說,孝道育人……一系列飽含傳統意蘊、凸顯晴川特色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的魅力,流光溢彩、活色生香。
近年來,武漢晴川學院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三有三能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搭平台、建載體、拓資源、強支撐、塑品牌等措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著力打造以“仁愛.尚美”為內核,以“美麗晴川、大愛晴川、魅力晴川、特色晴川、平安晴川”為特征的一流校園文化,努力構建“大美育、全育人”多維度文化育人新格局,切實引導青年學生筑牢信仰根基,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搭平台、強美育,傳承傳統文化紅色基因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在武漢晴川學院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5周年專場音樂會現場,來自晴川藝術團合唱團的百余名師生,共同演唱自行編排的《黃河大合唱》全本八個樂章。該校校長汪彬教授登台指揮並以《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藝術經典<黃河大合唱>縱橫談》為題,為晴川學子生動地講述了一堂融學術性、藝術性、理論性為一體的“大思政課”。恢宏的樂章、雄渾磅礡的旋律,激蕩著每位觀眾的心靈。
汪彬校長表示,“在校園裡唱響紅色經典,不僅能激勵晴川學子深刻感悟經典旋律中飽含的革命激情和音樂力量,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的頑強精神同樣意義重大。”
2017年4月19日,晴川藝術團正式揭牌﹔藝術指導委員會同步成立。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印大師韓天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王志怡、薛亞平等20余位藝術名家紛紛加盟,志願成為學生們的導師,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
以“傳承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為初衷,近年來,晴川藝術團共選拔了500余名學子參加全國、省市的專業比賽和展演活動﹔以五四、中秋、國慶、元旦等節慶日為契機,共組織專場演出150余場,其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節目佔80%以上。
2024年,在湖北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湖北省第八屆大學生藝術節上,武漢晴川學院獲32項大獎,其中既有取材自青年革命情侶袁學群和李若茜書信的朗誦節目《風雨裡的一雙乳燕》,也有生動演繹傳統文化魅力的古典舞《紙扇書生》,還有行腔流暢、令人驚艷不已的京劇劇目《賣水》……將紅色基因與傳統意蘊融入以文化人全過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中煥發時代光芒,點亮晴川。
誦經典、品書香,領略傳統文化詩詞美韻
四月的晴川,櫻花未遠,書香已濃。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武漢晴川學院多功能報告廳裡,正上演著一場千人齊誦經典詩詞的傳統文化盛宴。這是由國學名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晴川書院院長李敬一教授帶來的“國學大講堂”《春天的故事——世界讀書日,吟誦春之詩》專題講座。
從“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跟隨春的腳步,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領略春的情意,再到“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遵循春的囑托,李敬一教授以古典詩詞為脈絡,帶領晴川師生共赴春日詩書之約。吟誦到精妙之處,場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聽李教授的講座,不但能沉浸式領略中國詩詞之美,還能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傳媒藝術學院學生李欣在講座結束后,立刻發微博贊道:“感謝李敬一教授,感謝晴川書院‘國學大講堂’,讓我真正愛上了傳統文化。”
被李欣和一眾晴川師生大為推崇的“國學大講堂”,是武漢晴川學院晴川書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金字招牌”。2018年6月28日,武漢晴川學院成立晴川書院,聘任李敬一教授擔任首任院長,開設“國學大講堂”。自此至今,“國學大講堂”共計舉辦29場,涵蓋屈原、司馬遷、曹操、歐陽修、李白等多位歷史名人專場,傳誦經典詩詞逾千首,觀眾達25000人次。
以“國學大講堂”為載體,晴川書院開設了系列國學課程,將課堂搬到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跡、自然風景區等各種場所﹔同時,通過組織周末詩會、國學知識競賽、古典詩詞朗誦比賽等一系列形式新穎、富有時代氣息的活動,令傳統文化擺脫固有的艱澀深沉形象,在校園裡變得鮮活起來。
如今的晴川,“詩雲”“子曰”聲聲不斷,唐詩宋詞的韻律時時回旋。在晴川書院日復一日“今天,你背誦經典了嗎?”的經典一問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學生心靈,沁潤晴川。
踐孝行、潤德心,弘揚傳統美德赤子情
五月的晴川校園,孝心與溫情交融。2025年母親節之際,一場別開生面的孝德文化節在這裡展開,手繪賀卡、編織手鏈、“夸夸牆”告白等創意活動讓傳統孝道煥發青春光彩。校長汪彬教授在文化節開幕式上寄語晴川學子:“以‘孝’為根,以‘德’為魂,在知行合一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青春華章。”
課堂內外,孝德教育蔚然成風。《孝文化經典導讀》課程帶領學生品讀經典,“數字孝道”微課以動畫演繹傳統故事﹔孝道模范進校園、素質導航大講堂等品牌活動中,主講人的動情分享讓學子潸然淚下。漫步校園,孝悌文化長廊、家風家訓牆、石刻孝道語錄處處彰顯文化底蘊。
學子們將孝心化為行動:每周赴“助老志願服務基地”陪伴老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鄉村開設孝道課堂,“智慧助老”“銀齡數字課堂”等雙創項目依托“互聯網+公益”模式孵化。畢業季,手寫《致父母的一封信》與學位証書一同珍藏,成為最珍貴的畢業禮物。
從“墨香孝語”書畫展到“孝聲入心”演講賽,從“孝德之星”評選到“為父母做件小事”打卡挑戰,孝德文化已深深融入晴川學子的日常生活。在這裡,千年孝道不再是古籍中的文字,而化作了青年學子溫暖人心的實際行動,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
賞京劇、品國粹,唱響傳統文化陽春白雪
鑼鼓鏗鏘傳古韻,水袖翩躚舞新聲。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京劇專場演出又一次走進武漢晴川學院。國家一級琴師、武漢晴川學院董事長、校長汪彬教授與國家一級演員江峰、尹章旭、易艷、李蘭萍、於曉雲、鄭雪蓮、王小蟬、楊帆、呂蒙等20多位京劇名家,攜《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泗州城》等佳作名段,為晴川師生上演了一場藝術盛宴。絲絲入扣的文戲和繁難火爆的武戲,贏得600余名師生贊嘆不已。
“今晚的演出,我最喜歡《智取威虎山·深山問苦》選段,如金戈鐵馬,三擂戰鼓氣吞虹,氣宇軒昂,撼人心魄。”來自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張藝龍,點評起各個曲目頭頭是道,“我特別喜歡京劇,可以說是‘資深票友’。”
在晴川,和張藝龍一樣熱愛京劇這門國粹藝術的學生很多。這得益於學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持之以恆地推廣。近十年來,學校持續開展“京劇進校園”活動,引導師生認識、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歷年迎新晚會、新春聯歡會上,武漢晴川學院都有京劇藝術家雲集,流派傳人齊聚一堂。來自湖北省京劇院的京劇名家、學者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講授戲曲審美、解讀戲曲文化。
“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蘊藏著濃厚的文化思想。”汪彬校長認為,經過歷史的沉澱,京劇蘊涵著中華民族自古至今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我們可以從京劇中學習如何拓寬胸襟、涵養氣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經過多年的扎實推廣,京劇文化現已融入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一顆顆京劇的種子在同學們的心田悄悄生根發芽。由愛好京劇的學生們自發組成的晴川戲曲團,排演了近二十幕京劇經典選段,在省市級大型文藝展演活動中多次亮相﹔其中的《賣水》在湖北省大學生藝術節上屢獲大獎。在唱響陽春白雪的國粹藝術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靈,植根晴川。
聚同好、共傳承,煥發傳統文化盎然春意
“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裊東風。”每到花朝節,隨著櫻花如雲般綻放,武漢園博園都會迎來聲勢浩大的漢服巡游。千余名漢服同袍身著形制考究的歷代華服,頭戴簪花,裙裾飛揚,列隊穿行古色古香的漢口裡,和明媚春景共同組成一場流動的傳統文化盛宴。其中,年年都有武漢晴川學院晴夢華衿漢服協會成員的身影。
“接到主辦方邀請,大家都很興奮,凌晨5點就起床開始精心妝造。”來自晴夢華衿漢服協會的孫樂樂從小就是個“古裝控”。進入晴川后,她驚喜地發現,有晴夢華衿漢服協會這個聚集了一幫“同好”的社團。“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領略傳統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孫樂樂說。
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晴川學子共組建了晴雨詩閣國學社、竹韻笛簫協會、墨緣書畫協會、晴天棋社等10多個學生社團﹔參與成員達兩千余人。學校為每個社團配備專門的素質導師,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專業化、個性化的指導,還積極通過各種活動潛移默化地熏陶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求真、向善、尚美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乘著“社團+傳統文化”的浩蕩春風,晴川校園四時之間,月月有節會,季季皆精彩。
春天,“品國風、揚華韻”中華傳統文化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書香滿晴川”讀書月活動,盡展花朝文化節風採﹔夏天,大學生合唱節、“挑戰杯”系列賽事、“畢力同心,愛尚晴川”主題活動,盡顯青年文化節活力﹔秋天,金秋迎新晚會、“陽光杯”體育節、“十佳歌舞”大賽、“愛尚晴川”攝影大賽群星閃耀,盡彰紅色文化節激情﹔冬天,“樂創”IT程序設計大賽、“藍海無限”創意設計大賽、迎春文藝晚會繽紛絢麗,盡呈科技文化藝術節韻味……一幅“美麗晴川、大愛晴川、魅力晴川、特色晴川、平安晴川”的校園文化建設錦繡長卷正潑墨寫意,徐徐展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日常生活,花開晴川。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汪彬校長表示,武漢晴川學院將始終堅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底色,建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課程,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品牌﹔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心育人體系,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引導全體青年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厚植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切實做到以文化人、以美培元、鑄魂潤心。(文/圖 姚瑤 劉蕾)
(責編:周倩文、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