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村口的“两公里”

2020年09月03日17:07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在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东北角,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汉楼村”。全村不过2000来人,安静宁和却基础设施薄弱,是市级贫困村。村口有个石头牌坊,往前走上两公里,就到了村委会。2015年至今,武汉卷烟厂有3名扶贫队员先后走上这村口“两公里”;他们叫黄义兵、余德华、唐利明,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将小路走成了大道,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一步一步走进了村民心间……

探索,“两公里”的困境

2015年,黄义兵第一次到汉楼村时,正赶上梅雨季,村口的“两公里”泥巴路,让送他的司机师傅直呼难行。

黄义兵是武汉卷烟厂的烟叶技术员,常年在田间和烟农打交道,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他到村委会报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来全村人口花名册,摸清每家每户的贫困状况。

“精准扶贫,关键是‘精准’,关键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为了尽快摸清穷因,找准病根,黄义兵晚上查看资料报告,白天走家串户地与村民交流谈心,。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这样走遍了全村560户人家,与村两委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14人。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贫困户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武汉烟草决定实行“干部包户”,党员干部与41户贫困户一一结对,黄义兵带着“娘家人”武汉卷烟厂结对扶贫专班成员一趟趟到村里家访调研,与贫困户点对点地出谋划策,反复商议制定脱贫措施。

“戢大爷,根据您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依据政策为您申请办理低保。”

“叶爷爷,您家老房子漏水还不安全,盖新房不仅由政府补助,我们单位也会为你们出资,您就放心吧!”

“王婆婆,您孙子可以在学校申请助学金,我来给他指导申请手续和材料。”

41家贫困户,一家一张帮扶卡、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教育助学等一项项精准到户的帮扶手段,让一个个窘迫的家庭有了定心骨。

黄义兵(右)向市扶贫办领导介绍光伏发电项目。

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村子里薄弱的基础设施仍是黄义兵的一块心病。路要修、灯要装、水塘清淤、危房改造,一个接着一个基础建设改造提上日程。每个项目施工,黄义兵都会出现在现场;每个项目结束,他都要对质量反复检查才放心。5个“当家塘”的淤泥清除了、17个打谷晾晒场建起来了,村间的小路扩宽了,村口“两公里”的路面硬化了……汉楼村一天天变美变好起来,黄义兵也要离开了。

2017年3月,是黄义兵退休的时间,可他在汉楼村仍有许多牵挂,他想着,太阳能路灯装的还不够多,村民夜间出行还是不够亮;河道拦水坝还没建起来,田里浇灌用水还是不方便……这份牵挂又“绊住”了他,直到7月份才正式离开。

破茧,“两公里”的变化

余德华入户走访。

2017年,余德华来到汉楼村时,村口“两公里”已经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柏油路,司机师傅还因此犯了迷糊,把车开到了池塘边。

此时的汉楼村基础样貌已大大改善,余德华到村后,除了继续扎实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是想办法帮贫困户拔除穷根,找到一条真正致富致远的道路。

一次入户走访中,村民叶时宴向余德华表达了扩大养羊的愿望。叶时宴今年30多岁,妻子和他都是残疾人,一家四口人,全部经济来源就是养的几只黑山羊,可由于资金少,养殖技术不科学,规模总扩大不起来。余德华在武汉卷烟厂党委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帮叶时晏在村里流转了30多亩荒地,盖起了120多平米的羊舍,还通过乡镇政府联系了市疫病动物防控、农科局的专家前来手把手指导教学,终于让叶时宴如愿以偿,黑山羊养殖规模扩大到80只。

2018年,叶时宴一家顺利脱贫摘帽。“武汉烟草真的把扶贫当事业做!他们是真心帮我们从根上脱贫。”叶时宴找到余德华,感激地说,“以前以为可能真的要穷困潦倒一辈子了,现在觉得,脱贫只是一小步,美好生活这才刚刚开始。”

叶时宴自强不息的致富事例也感染带动了村里其他贫困户。王婆婆的孙子、曾大叔的女儿靠政策扶持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一个读了研究生,一个在出版社找到了工作;徐家兄弟房子翻了新,内心充满了干劲儿,找到了新的务工机会,他们都说对未来更有希望了。

这几年,余德华连续邀请当地人社局开展就业培训,为村民提供就业务工机会;武烟各党支部与汉楼村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探讨党建工作新方法、新模式;厂团委每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都会到汉楼村开展助学公益活动。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老房子越来越少,屋里头彩电、空调越来越多;偷懒聚赌的越来越少,文艺体育活动越来越多。

2018年底的春节,汉楼村在红红火火的年味儿中摘掉了贫困村帽子,顺利脱了贫。

联结,“两公里”的希望

虽然脱了贫,但扶贫队伍不散、责任不脱、力度不减。2019年初,武汉卷烟厂再次加强扶贫队伍力量。唐利明来时没有让司机师傅送,汉楼村在一个月前已经实现“公交进村,村口“两公里”的风光,他是坐着公交车欣赏的。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唐利明肩负的重要任务,是打通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在汉楼村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

汉楼村地处丘陵地带,发展什么项目周期短、见效快?早在2017年5月,扶贫工作队就在汉楼村引入了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可达26万度,每年产生约20余万元售电收益,让汉楼村从此结束了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历史。随后,工作队又利用一片荒地,帮汉楼村建立起了周期虽然较长,但经济价值较高的油茶产业基地。

唐利明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光伏发电站和油茶产业园为基础,在周边建立起春播秋收季的季节性就业岗位,以及护林员、保洁员、消防员等公益性岗位制度。此举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增收,还让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得到大伙儿一致的称赞。

唐利明在向贫困户解答政策问题。

粗放的传统农业是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唐利明深知,要让村民脱贫致富,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村子变依赖输血为自我造血。然而,汉楼村过去曾引进种植过油桃、板栗等作物,都由于水源不足等问题,不能形成规模。

为稳妥起见,唐利明与武汉卷烟厂党委、汉楼村两委商议,先资助部分胆大的村民承包荒地,种植有过成功经验的红冠桃。经过村民和扶贫队的用心栽培,今年春天,红冠桃长势喜人,大量挂果。可好事多磨,初夏,枝头已是累累硕果,红冠桃销路却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

看着大量红艳艳的鲜桃无人问津,唐利明忧心忡忡。他第一时间向厂党委汇报情况,又找到武汉市电视台,利用新闻直播打开红冠桃销路问题。同时,武汉卷烟厂也结合消费扶贫,将汉楼村红冠桃作为扶贫定点采购项目,43吨桃子一车一车从村口的“两公里”运出,有惊无险地销售一空。

受鲜桃销售事件的启发,唐利明想到了帮村子发展多元化产业、帮村民拓宽产品销路新路子。他找到村民注册的农民供销合作社,打算充分利用整合资源,利用网络打开村子的农业产品销路。唐利明说:“现有的农销合作社就有收购、销售各种农产品的资质,要打开思路,不是只有大规模工厂才能称得上企业。而且,我们汉楼村自己的水稻、花生、鲜桃,都是用心种的,不比别人的差!”

今年,武汉卷烟厂党委和汉楼村两委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立了50亩柑橘水果种植产业,3900株柑橘树苗已在当地种下。唐利明正在努力学习电商平台相关知识,跟踪现有产品的市场反馈信息,帮助农销合作社找差距、补短板,让汉楼村特色产品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保障扶贫产业实现良性循环。

五年时光,一个接一个武烟人,通过村口这“两公里”,把政策的春风带到汉楼村,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进汉楼村,把村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化成河流,写成诗篇,奔腾不止,传诵不息。(文图/杨帅闯 杨明玥)

(责编:张隽、关喜艳)

微信公众号
有多少事非得总理说了才能解决?
近来,还有许多事情记挂在总理心间,在他的敦促下也正逐步得到解决。但仍应反思:本应给群众方便的事情,为何非得总理说了才能解决呢?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内容|每日为您展现更多有料内容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