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襄州区: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2020年12月08日11:13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全面实施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书写美丽襄州生态篇章,让百姓尽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

留住乡村之魂

实现乡村振兴,村庄绿化美化必不可少。在襄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路面宽阔,边沟干净整洁。“绿化意识增强了,一到夏天,可以悠然地坐在树底下乘凉,享受着生态乡村的慢生活。”12月初,居住在示范区内的张家集镇邵鹏村村民罗世政说,现在村路两边栽上了常青绿化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还栽种了果树。

以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为切入点,该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按照“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的发展方向和“抓点、带线、促面”的工作思路,重点突出村组特色,与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及古村落传承开发等结合起来,实施因地制宜、科学的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古朴秀美的美丽乡村。

怎样实现绿色发展?该区实施国土绿化三年行动计划,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计划到2021年年底,全区1/3的村庄达到省级绿色乡村标准,其余村庄全部建成市级绿色乡村。截至12月上旬,第一批122个村的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已全面完成,植树40万株,公共绿化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建设“小三园”19090个。

张家集镇李营村种植冬青、楠树、柳树等2300余棵,乔木、灌木、草地相映成趣,绿化率达到95%。合理布局渠边步道、文化广场等功能设施,精心打造小桥流水、水清岸绿、人水和谐、亲水宜居的美丽乡村。

如今,在襄州农村,小景观比比皆是,呈现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乡村新画面。

凸显乡村之韵

路相通,巷相连,袅袅炊烟美似画;水清清,天蓝蓝,路边树上鸟翩翩……

梅花树、红榉树、鸡爪槭……在双沟镇八里岔村的三叶园林襄阳苗圃基地,村民曾祥军正忙着打理“七彩林”。

2018年,江苏三叶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到八里岔村流转岗地,建立苗圃基地。村民不仅可以获得每亩500元的收入,还可以在基地打工。

双沟镇党委书记刘雪飞说,在该基地的带动下,陶王岗村、郑张营村分别引进两家园林公司,种植起水柳、五角枫、国槐等树种,面积达1500亩。如今,316国道双沟段已逐渐形成苗木生产扎堆、岗地平添林带的美丽田园景象。

人居环境整治后,闲置地块怎么办?该区开出良方,积极探索出新路子,推广“创新代种、利益共享”种植模式,扮靓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黄龙镇黄沟村积极引进市场资本,撬动民间资本100多万元投资绿化,采取“合作社50%+农户40%+村组织10%”收益分配方式,植树造林4800余株,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普遍铺开,通村道路变成了绿色长廊。

创建绿色乡村,共享宜居新家园。结合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该区发动群众参与村庄绿化,已有峪山镇樊岗村、黄龙镇丁湾村、伙牌镇周家村、双沟镇刘大湾村和郑张营村等30个村实现应绿尽绿,16个村被命名为“市级森林乡村”。

夯实乡村之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村民的生活一年胜一年。”11月27日,峪山镇金寨村村民刘正义说,村居环境变美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往年需要外出务工才能达到的收入水平,如今不出村就能实现。

初冬的金寨村,一派繁忙景象。在位于该村的福睿源苗木产业扶贫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苗木作业,干劲十足。今年68岁的刘正义也是其中一员。作为金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同村里的十几户贫困户一样,成为福睿源苗木产业扶贫基地的熟练工。

该基地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按照“互联网+公司+科研+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户社员486户。该基地不仅带动了当地苗木产业发展,也成为金寨村脱贫奔小康的绿色银行,已形成造林绿化、园林景观、珍品花卉、珍贵树种、经济林果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预计到2023年,苗木产量将达260万株,产值达2.6亿元。

产业带动,富民强村。伙牌镇张伙村通过“三资”清理和土地流转,收回山坡地300多亩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栽植雪松、紫薇等8万多株。伙牌镇周家村在农户房前屋后种植枣树5000株,成为富民新产业。

农村绿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风景塑造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农民的生态饭碗越端越稳,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和谐统一。(张凌 郭斌 崔海晗 王世翠)

(责编:关喜艳、张隽)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