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又将起航。五年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成功迈入武汉“千亿城区俱乐部”。如今这座现代活力城正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幸福临空港。
五年成就鼓舞人心,开拓奋进书写新篇。即日起,人民网湖北频道联合武汉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六度”看武汉临空港》系列报道,从高度、速度、温度、气度、亮度、深度六个维度,聚焦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气象、新作为。
金银湖壮美日落。(徐一帆 摄)
从荒湖到良田、从国营农场到开发园区、从台商投资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次又一次的嬗变,使全国唯一以“临空港”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实现华丽转身。
南起107国道,笔直的临空港大道向北奔去。这条7.5公里长的大道曾几易其名,而现在,它与武汉最年轻的国家级开发区同名。
9月开学季,这里迎来了一群年轻、富有朝气的面孔。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校1300余名本硕博学生入驻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网络安全学院,在临空港开启了崭新的求学生涯。
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作为全国唯一“人才+产业谷”模式的网络安全基地,这里正开始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功能最全、产能最佳的全面领先的互联网产业基地。
从未止步
这是临空港改革的气度
早在1957年,这里还是荒湖滩涂,来自河南商丘、开封和湖北黄冈、孝感等地的十二万围垦大军,让这里变为万亩良田,并一举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国营农场群。
正是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东西湖人一直在发扬和继承。也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东西湖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推动该区实现了从农业大区到工业强区的华丽转身。
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东西湖园区。(徐一帆 摄)
1992年,东西湖人乘着南巡东风,打破农业区定位,率先创办区级经济开发区,才逐步形成工业化基础;上世纪90年代,该区通过国企改革盘活资源,用“靓女先嫁”的思维引来名商巨贾,才形成食品工业的坚实“底盘”。
2010年,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区、市、省“三级跳”后,终于扛回“国字号”招牌——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升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继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之后的武汉市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
包容并济
这是临空港开放的气度
借升格国家级开发区之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采取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措施加快发展。
简政放权,让体制机制适应时代发展;白手起家,擦亮经济“名片”。积极发展临空经济,成功争取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临空港”命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湖北省首个以发展临空经济为定位的国家级功能区。
一趟集装箱国际班列准时从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出驶向欧洲。 (综合保税物流产业建设管理办公室供图)
上世纪90年代,东西湖为了“引进来”,修建了一条“有形之路”——全长20余公里的金山大道,这条打通到武汉市区的通达之路,被称为“楚天第一大道”。
如今,东西湖为了“走出去”,又借助了一条“无形之路”——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湖北、武汉“走出去”的必经之路。
如今,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不断刷新着临空港的“气质”:华中地区第一个台商投资区、中西部地区首家国字号、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以及湖北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湖北省第二家综合保税区、湖北省首家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湖北省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如今的东西湖已成为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