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蒋立青 陈永权

2021年04月26日08:02  来源:长江日报
 
原标题:水质变好,江豚回来了

  2020年10月1日,在东湖帆船基地,“2020年全国桨板锦标赛”参赛选手在广阔的东湖湖面上你追我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2020年5月22日,在汉口江滩四期园区,游客与雕塑《长江之约》“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轮渡清洁环保1号”穿梭于武汉各大码头,收集转运船舶生活污水。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摄

  武汉沿江江滩改造升级后,江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图为孩子们在青山江滩绿道上练习轮滑。

  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4月21日上午,汉口江滩知音号码头。

  “轮渡清洁环保1号”船员孙红辉,将一根粗管一头接上污水舱,另一头连上岸上的污水收集接口。

  水泵开启,20多分钟,船上的20吨生活污水进入江滩地下污水管网,送到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排放。

  “轮渡清洁环保1号”是武汉港中心港区的第一艘专业污水收集船。自4月13日正式“上岗”以来,穿梭于武汉各大码头,收集转运船舶生活污水。

  “不让污水流入长江”,武汉又迈出坚实一步。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路定向、擘画蓝图。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武汉,始终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正着力描绘一幅人水相依的新画卷。

  ■ 控污,守护“一江清水”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在武汉利记轮渡集团技术设备部副部长王晓东看来,“轮渡清洁环保1号”投入使用,有着双重意义。

  4月21日,他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不仅能保护长江的水质”,船舶生活污水经用这种方式处理,每年能直接节省治污费用近百万元。目前,武汉584艘大型船舶全部完成生活污水“零排放、全收集”。

  2019年,一场被称之为“钉钉子式”的彻查行动在武汉展开:全面查清长江武汉段及主要支流、全市166个湖泊到底有多少排污口、到底在哪里排、到底谁在排、到底排什么、到底排多少等5个方面问题,确保“不让污水流入长江”。

  船上污水“上岸”,岸上“清水入江”,长江“休养生息”。

  去年8月以来,武汉市民7次在长江武汉段看到了江豚。3个月后,武汉制定了船舶限速等十大举措推动江豚“回家”。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以来,长江水生态有向好趋势。

  去年7月1日零时起,武汉对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实施十年常年禁捕。3个月后,长江汉江武汉段的620艘退捕渔船,被拆解、封存或另作他用。

  最近,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监测数据,从长江武汉段白浒山出境的长江水质已连续两年保持在Ⅱ类,优于国家要求的Ⅲ类水质,是长江武汉段20年来最优。

  ■ 增绿,共享“人水相依”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长江边的景观每天不一样!”4月20日一早,退休工人周丽萍和老伴到长江江边健步晨练。

  在周丽萍的印象里,从武汉关至龙王庙这一带,过去有数十个码头。“那时吵闹得很,现在清静多了。”

  近年来,武汉持续开展沿江港口岸线综合整治:取缔非法码头159个、趸船273艘、堆砂场364个,两江四岸造林2.14万亩。

  长江和汉江核心区码头和趸船数量减少六成多,两江四岸秀出最美岸线。

  最近几天,武昌江滩那棵“孤独而灿烂的树”在网络爆红。各地网友的目光随着这棵树,扫视到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江滩。

  “小垦丁”灯塔、婚礼长廊、会呼吸的江滩……

  4月18日,青山市民张波带着孩子在青山江滩玩平衡车,“这一片江滩有沙滩,还有塑胶缓坡,很适合孩子玩。”张波说,“逢雨必渍”的历史在这里已不复存在:青山江滩建设因注入“海绵城市”理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会呼吸”的江滩。

  去年12月,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动工,开启了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新篇章。“一芯两轴显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这是未来的两江四岸布局。

  4月20日,记者在汉江汉阳江滩三期看到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子项目之一,一个全长3.1公里的江滩公园成为深入江心的一座“绿岛”。

  “打造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从“人水相争”到“人水相依”,这一字之差的变化,将尽展生态改善之后的人文之美。

  ■ 护湖,擦亮“城市之眼”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

  4月19日清晨,薄雾散去。记者在东湖子湖郭郑湖2.6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里,看到了水草摇曳、鱼儿欢游的美景。

  47岁的武汉民间湖长柯志强见证了东湖的“由浊变清”。

  2010年,柯志强和志愿者们进行了环湖调查,一年中在东湖边发现24个排污口。

  近几年,东湖“画风”大变。截污,清淤,种植沉水植物,启动东沙连通工程……2019年3月,郭郑湖40年来首度监测到II类水质。目前,整个东湖80%的水域都保持在Ⅲ类水质,为近40年来最好水平。

  去年11月,东湖作为全国17处河湖中唯一的城中湖,高分通过水利部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

  武汉市自2018年推行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机制,3000多“柯志强”参与巡护河湖,发现并解决了一系列河湖治理问题。

  坐拥166个大小湖泊的“百湖之城”武汉,变得清亮的不仅仅是东湖。

  3月30日,历时两年多建设的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迎来了联调联试,12个排口生态改造完工,水生态修复正在加快实施。

  “先开发、再污染、再治理”的南湖,一直被作为“教训”而成为城市规划的反面案例。

  湖岸沿线,楼越建越密,水却越来越臭……

  武汉市对南湖沿线排查出了212个排口,193处管网混接、错接点,全面摸清并形成了流域管网“一张图”。

  “碧波荡漾、渔歌唱晚”,如今,南湖摘掉“劣V类”帽子,美景怡人。

  2020年8月,被称作武汉“长江大保护创新实践”的“超级工程”建成启用:半个武昌城的污水,通过深埋地下的大东湖深隧奔向北湖污水处理厂。它的主隧全长17.5公里,服务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

  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2020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湖泊面积已达42.7%。与2019年相比,全市62个湖泊水质好转,劣V类湖泊数量减少了14个。

  江上千帆竞渡、碧水荡漾,岸边生态护岸、芳草茵茵。武汉两江四岸,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长江日报记者蒋立青 陈永权

(责编:张隽、荣先明)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