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启动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2021年05月19日08:19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与时间赛跑 尽快找出更多濒危物种

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科研机构已连续4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

中华鲟在长江里生活了上亿年,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自然繁殖中断,再次为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繁衍蒙上阴影。

如何与时间赛跑,找出更多濒危物种、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5月18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发布会宣布,我省将启动首次全面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首批试点聚焦长江干流湖北段,基本涵盖高山、丘陵、平原、湿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为期两年,届时将发布我省第一批生物物种名录。

现状 保护脚步刻不容缓

如果要选择一个能够代表长江生态系统的物种,那一定是中华鲟。作为旗舰物种,中华鲟的数量水平、野外种群状态,是长江和海洋流域健康状况的系统体现。

自然繁衍再难,湖北也从未放弃保护中华鲟。今年4月中旬,1万尾“子二代”中华鲟,从宜昌珍稀鱼类放流点放归长江。

这已是三峡集团37年来第64次人工放流中华鲟。每一尾中华鲟,都寄托着人们无限的期待。

“鱼能游,鸟会飞,而两栖动物活动范围非常固定,一旦人类重度入侵,生存环境非常危险。”省环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张旭介绍,两栖动物面临的生存风险极易被人们忽视。

中国小鲵,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种,确定分布于宜昌中西部。这是一个距今3亿年的古老物种,几乎与恐龙“同龄”,被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

“可能填个湖、修个小水坝、水质变差,都会对行动缓慢的中国小鲵生存造成威胁。”张旭说,遗憾的是,“金钥匙”所剩不多,人们对其尚未完全了解。

为加快保护步伐,截至去年9月底,湖北已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591个,总保护面积22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1.95%。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再达介绍,保护地的建设,有效保护了我省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缓解了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的局面。

问题 至今仍未全面摸清底数

检验一地生态的重要指标,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底数是第一步。

2013年,我省林业部门启动重点陆生野生动植物调查,但陆生无脊椎动物和水生生物、微生物等,至今未系统开展本底调查。

2014年编制的《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纲要》初步统计,全省共有蕨类植物6纲9目40科93属335种,种子植物4纲53目200科1355属5650种;已知脊椎动物5类1009种,其中鱼类201种,两栖类68种,爬行类82种,鸟类533种,兽类125种。

据介绍,2014年的数据以资料统计为主,现场调查较少,并未掌握物种具体分布情况。陈再达认为,亟须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摸清我省生态状况。

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推进有待加强。《纲要》曾明确,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57个,涉及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大部分项目尚未启动,实施效果欠佳。

调查 首批试点长江干流7地

陈再达介绍,今年湖北首次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期2年,优先选取位于长江干流两岸且自然保护区分布多、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县(市、区)开展调查。宜昌市(点军区、夷陵区)、荆州市(石首市、监利市)、武汉市(蔡甸区、新洲区)、黄冈市(黄梅县)等4市7县(市、区),入选首批试点地区,所涉及的长江干流占长江湖北段总长约30%。

省环科院院长蔡俊雄介绍,此次试点调查,一方面涵盖了高山、丘陵、平原等7类典型区域,具有较好代表性;另一方面,聚焦陆生高等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等10类生物,力求全面掌握我省长江干流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

据悉,明年底试点结束后,湖北将发布首批生物物种名录,以及针对即将灭绝物种的红色名录,还将推动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者 胡弦 通讯员 熊习岸 李斌)

(责编:关喜艳、张隽)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