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大代表杨超:加快智能技术应用驱动乡村振兴
湖北省人大常务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超。人民网 王郭骥摄
“加快三农领域智能技术作业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投资、高校研发、乡村试点、政府推广、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加速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落地。”湖北省两会期间,湖北省人大常委杨超建议加快智能技术应用,以智能技术引领驱动乡村振兴。
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的建设工作,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和农村各领域的应用”。过去两年,湖北省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这为后续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如何由“点”及“面”,任务依旧任重道远,杨超认为,目前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乡村相对落后和资本短缺,阻碍了社会资本对乡村建设中的投入;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的引导基金和激励政策信息共享不足,阻碍了智慧技术投入的效率;三是农民的观念保守和教育水平短板,导致智能技术价值示范性不高,阻碍了新型技术的采纳、扩散和使用。
杨超建议,探索“政企民”合作的“资本下乡”模式,形成多方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创新面向社会企业的乡村项目招标新模式,“以好带差”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在智能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在面向社会企业招标时要兼顾到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招标难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捆绑招标、混合招标的形式;鼓励并支持农民购置使用智能装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效益;探索建立平台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实现参与各方互利共赢;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和应用平台,发展高质量智慧农业;加强“政企校乡”的多方产学研合作,切实解决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了推进这些策略,需要加快三农领域智能技术作业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如精准农业信息采集与优化、数据挖掘与农业诊断、无人机巡航植保、农业服务平台的订单任务分配、农村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等对作业技术优化要求较高的领域,形成“企业投资、高校研发、乡村试点、政府推广、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加快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落地。
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在实现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的全新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结合自身优势致力探索富有创新特色的发展之路,协作、汇聚各方力量、拓展社会资源,结合地方区域优势与特点,助力地方在科技产业、教育、医疗、规划等方面加快发展,并陆续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薛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