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来论】在艺术的激励和精神的延续中永葆党的初心使命

张圆梦
2022年05月31日10:40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红色文艺作为红色文化精神最集中的艺术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体现,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存在形态。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时期,要让红色旗帜屹立不倒,就必然要加强红色文艺建设,在艺术的激励和精神的延续中永葆党的初心和使命。

以人民为本,书写属于人民的红色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红色文艺这一特殊的社会主义文艺形态由人民产生,以人民为图景,为人民抒情,给人民明志。人民是红色文艺的生成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涤荡着万千志士的革命豪情,为红色文艺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和精神资源。人民是红色文艺的“主人公”,中国红色文艺最初也是来自于苏联文学和欧美文学,与马克思主义一道经过了本土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文艺大众化历程,红色文艺将红色信仰真正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最底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加入人民群众的艺术经验,真正实现平民化写作。人民是红色文艺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产品的消费主体,同时人民群众中藏龙卧虎,蕴含着对于红色文艺作品评价和鉴赏的无限潜力,他们的评价是红色文艺作品创新和发展的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红色文艺本身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而产生和发展,本质上也体现了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民之于文艺,好比大地之于绿树,空气之于生命,新时代条件下的红色文艺发展必须要坚定人民价值本位,深入日常生活世界,扎根群众与现实,洞察人民群众具体的微观的心理层面,融入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生活,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以历史为鉴,锻造新时代的红色文艺精品。红色文艺虽然不是中国红色历史本身,却是传播中国红色历史的载体,包含着历史的因素,构建了稳定的历史传统。红色文艺中折射出的特殊历史语境,构成了我们认识和反思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多维透视,也是我们反对各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文化素材。但历史真实绝不意味着细节真实和简单的历史考据,我们需要充分保留红色文艺蕴含着的强大的历史理性传统,避免过多的社会学材料和纪实性材料的简单叠加,避免庸俗社会学和狭隘的阶级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映和顺应当时社会历史的总体趋势。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故事的真实描绘,塑造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讲好党的百年激荡故事。当前红色文艺面临着数字化媒介引领下的文化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面临着深刻碰撞,如何保持历史传统与加强文化创新也是亟需解决的时代问题。互联网和新媒体形式突破了文字表意的单一性和间接性,在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实时融合下,给观众带来声临其境的视听盛宴。比如电影《长津湖》便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母版重制技术,使得战争场景清晰明亮,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达到国产电影票房新高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数字化媒体手段,将大众媒体方式比如电视广播、影视剧以及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文化手段与红色文本充分结合来重塑经典,使红色文艺在新时代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但也要注意的是,大众传媒时代的红色文艺创新不是解构经典,低俗描写和杜撰亵渎,而需要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

以政治为基,坚定红色文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红色文艺诞生于20世纪中国大地广阔的革命洪流中,自出场便遵循着一条独特的革命文学、政治美学的创作路径。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激烈的时代,我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将红色文艺视作一种思想启蒙的宣传工具,用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启发广大人民群众斗争意识,更好实现其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想和文学艺术理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红色文艺,构成了红色文艺整体的政治文化信仰,另一方面,红色文艺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学话语和文学形式,创造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大众文艺范式,有助于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指导的整体精神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从某种程度来说,红色文艺的发展历程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反映了红色历程的历史经验,记录了中国故事。它书写了中国红色历史百年的光荣与梦想,也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与经验,体现了鲜明的党性,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色文艺长成参天大树,并屹立不倒、繁荣茂盛的根基,在西方文学思潮涌入和面临信仰危机的今天,红色文艺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饱含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满腔热血和一片赤诚。

以艺术为规,充分发挥作者的创作个性。红色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它在艺术语言的形式下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审美关照,赋予革命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表现和超越革命理想的美好愿景。这种“艺术的语言”便是典型英雄人物的塑造,通过他们所代表的不同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串联成关于整个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荡气回肠、壮烈辉煌的英雄史诗。比如《红旗谱》中对于朱老忠这一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之路。《三家巷》《青春之歌》等塑造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这些英雄人物即使生活曲折,命运悲壮,但也象征着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力量的激烈对抗,预示着社会进步力量的必然胜利,揭示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体现了悲剧本质中的崇高美学。红色文艺的艺术塑造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各具个性的,比如热播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和群像式的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形象,构建一个同仇敌忾的民族共同体。这里的个性不是天马行空,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扎根于现实和人民,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个性与共性的融合。我们一面要充分鼓励艺术家的个性创作,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在广袤的文艺天空,一面也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红色文艺的个性创作只有从现实和人民中获取创作个性的源泉,摆脱自说自话、闭门造车,才能真正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实现艺术个性与风格的丰富多彩。

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是属于全体中华民族儿女最鲜亮的颜色。红色文艺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路径将红色基因深深的镌刻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长河中,融入到广大人民的精神血脉里,连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凝聚为坚若磐石、无法摧毁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周倩文、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