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水利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0周年华诞之际,该院“江河十年新变化 青春献礼二十大”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前往六省九市,深刻体悟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受到社会关注。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四个面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院,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这是我们办院的初心。”该院党委书记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院守正创新,踔厉奋进,激流勇进,谱写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壮歌。
把立德树人作为办院的根本任务和检验标准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该院党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院党委建立了四级联动、五会贯通工作机制,打造了高密度党建培训体系。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每月都会开展理论学习讨论交流,创新理论武装自己,并结合实际推动工作。
该院11个党委委员中有8位国字号人才,5个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全是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通过严格落实“双带头人”制度,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党建队伍,助推了党建+队伍、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实践工作模式的高效运行,将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最近,该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一位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讲党课时说:“争做时代新人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讲好中国水利水电故事。” 一位学生思政导师在交流会上说:“要以培育博士生宣讲团、博士生基层服务团成员等方式全面提升工科生综合素养。”通过启航、导航、引航“三航”工程、“铸魂”工程“、旗帜”工程等举措,学院强化了党建在组织育人中的引领作用。1个教职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获评湖北省示范党支部。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以《流域智慧管理与长江模拟器研发:系统科学思维与实践》为主题,为工科试验班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助力学子点燃专业梦想。这是学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举措之一。学院强化教学教育改革,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一流课程团队建设,开展大类培养、课程思政,拓展学生出国交流和联合培养。4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响应“双碳”战略率先在全国水利院系开设智慧水电实验班和水碳循环与碳中和实验班。获批国家“双一流”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上线MOOC课程7门,2本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10年来,学院学生每年获省部级以上表彰100余人次,2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位居全校前列。
把突出世界一流作为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导向
“学科和人才是‘双一流’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要坚持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该院领导班子在这一点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认同。
一个学科就是一个凝聚资源的大平台。学院科学谋划学科布局,注重凝练学科方向,构建良好学科生态系统,同时将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等进行捆绑式建设。以水利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为依托,结合水工程发展的现代理论技术体系开展世界一流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发展,积极推动传统水利学科向智慧水利、生态水利和城市水利转型升级。
10年来,水利学科在全国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三位。2017年,“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学科群入选首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武汉大学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学院对其贡献度排名全校第一。今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水资源工程学科“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位。
一流的学院、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人才。该院坚持引育并举,筑巢迎凤,以事业、感情留人,深入实施“全球招聘计划”,以高水平学科平台和团队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夏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生练教授当选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湖北省创新群体5个。
目前,学院拥有两院院士2人,973专家3位,国家高层次人才44人次。9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担任主要负责人,5人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担任主编。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无时无刻不在激励该院领导和师生员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科技形势,面对“四个面向”的要求,该院负责人介绍说,学院以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凝练大成果,初步取得了好的成效。
该院抢占先机,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智慧水业研究所、水碳循环与碳中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整合研究团队,激发科学研究活力。该院创新平台基地和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两次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国家评估。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学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国家水安全、能源安全、美丽中国建设等领域,瞄准“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10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近300项,年均科研经费约1.3亿元,位居学校院系前茅。
夏军院士和其团队从2019年初开展长江经济带干流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与应用研究,提出了“长江模拟器”的概念和技术设想,建立长江流域水系统综合模拟平台,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2021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建设的长江模拟器战略合作协议在重庆签约,“长江模拟器示范基地”同时揭牌。
该院教师聚焦水电站安全运行与控制研究,建成了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实证平台。
今年9月,该院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就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及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共抓长江大保护等工作进行了交流。该院还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设计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关系。2021年,该院牵头建设的水安全研究院上榜全球最佳水资源安全研究智库,是此次入选的水资源领域两家中国智库之一,其提交的多份咨询报告受到上级单位采用。
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涌现。10年来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30余项。在国际水利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近2000篇,其中2021年ESI高被引论文21篇。参与建设“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为三峡工程全面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夏军院士主持完成的“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项目,突破了地学水文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互联互通国际合作新平台
“一带一路”对国家而言互联互通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对学院而言同样是合作交流新平台,更是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今年7月,校内第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水-粮食-环境关联关系”教席落户该院,将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环境、农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科在服务亚太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我们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推动学院水利水电技术、人才‘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建设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学科。”该院院长介绍说。
2017成立国际水利水电研究中心,与沿线国家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人才培训、联合办学、科研合作、交流访问。与安哥拉、津巴布韦、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家的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津巴布韦大学等5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水电工程师,为水利水电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获批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基金支持项目“澜沧江非一致性径流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有利于湄公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该院教师承接了厄瓜多尔国际大型横向项目,参与建设了厄瓜多尔CCS(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40余万千瓦,提升了学院在南美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020年,学院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共建武汉大学喜马拉雅水电研究中心,采取“合作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搭建了全球首个水轮机泥沙磨损破坏试验台,承担了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当地水电建设提供多项解决方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国际线上教学课程已有30余名研究生参与该学习。
目前,该院与18个国家和地区41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交流,在国际组织及期刊任职教职工高达95人次。10年来,与国际同行开展高水平的项目合作31项,举办了“变化环境下水文科学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国际研讨会”等10场有影响的国际性、区域性会议,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118人。获得国际奖励8项,其中夏军院士作为首位中国学者获得国际水文科学领域最高奖“Volker奖章”,并荣获第九届国际水资源与环境终身成就奖。
70载薪火相传,初心弥坚。立足于“两个大局”,该院将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潮流,肩负新时代高校使命,在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奋斗中续写新的华章。(龚文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