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资讯

武汉“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连发”  中国星谷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2022年10月20日16:40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新洲造”火箭

火箭当笔,苍穹作纸。95天时间,武汉“新洲造”火箭连续四次在太空划出优美的弧线。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一箭双星”,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正是位于新洲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国星谷)的“新洲造”火箭。这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8次飞行,也是该型火箭2022年第4次执行发射任务。

6月22日酒泉,8月23日西昌,9月6日酒泉,9月25日太原,短短95天时间,“新洲造”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分别在3地成功执行4次发射任务,取得了“95天四连胜”的佳绩。

“‘四连发’之后,火箭产业园内还有多枚火箭整装待发,年底前有望发射升空。”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专班(以下称“航天专班”)负责人说。

据悉,自2017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在新洲动建,中国星谷在商业航天的新赛道上,便开启“航天速度”奔向“中国航天第三极”。2020年1月,火箭产业园区建成国内首家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园。

2021年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开园,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亮相,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据了解,卫星产业园具备年产240颗小卫星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卫星批量生产时代来临。像造汽车一样‘智造’卫星的梦想照进现实。”  航天专班负责人介绍。

中国星谷另一个主体产业园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建设同样按下“快捷键”。去年,部装产线试运营;今年,总装产线正式投产。该产业园生产的电磁防护材料,可确保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卫星在太空运行中,不受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为遨游太空的火箭和卫星穿上“保护罩”。

前不久,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运营方)主导的我国天基物联网星座——行云工程目前进展顺利,预计近期实现小规模组网。据了解,行云工程实现小规模组网后,系统将开始在国内重点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模化推广包括集装箱、海洋、地灾、气象、环保、电力、农业、应急、物流、水利等在内的10多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现行云卫星系统从“试用”到“实用”的跨越。未来,行云工程将完成由百余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万物互联。

围绕商业航天领域,中国星谷构筑“航天生态圈”。目前,中国星谷正加紧建设“四园一中心”,即打造航天新材料产业园、绿色船舶制造产业园、航天电子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和航天大数据科创中心。

“‘四园一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星谷‘航天生态圈’,推动中国星谷加速站上中国航天第三极。”航天专班负责人说。 (文/程书雄、刘慧 图/吴毅、叶东辉、唐诗)

(责编:王郭骥、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