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对话鄂蒙实践 中南民大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新范式【6】

盛夏时节,荆楚青山碧水与北疆草原长空,隔着千里却心意相连,一场跨越千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在鄂蒙大地同步展开。
暑假期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同心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分赴湖北宜昌兴山与内蒙古多地,开展以昭君文化为纽带的“鄂蒙联动”暑期实践活动。
从故里到北疆,一段跨越千年的“昭君之旅”
“我们从昭君故里出发,追随她的足迹,来到她出塞的终点。”站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前,来自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王晶望着远方,语气坚定而动情。
这个夏天,她和来自宣讲团的队友们一起,踏上了一段跨越千里的寻访之旅——从青翠荆楚的湖北宜昌兴山出发,到苍茫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他们以“昭君文化”为精神纽带,在“出发”与“抵达”之间,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历史厚度,也用心灵感悟共同体理念的当代表达。
此次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金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教学理念,组建六支实践团队,分别奔赴“昭君出塞”线路的起点与终点:湖北方向三支队伍聚焦田野调查、“铸牢”主题宣讲、口述史记录;内蒙古方向三支队伍则侧重“铸牢”主题宣讲、文化研学和民族团结进步调研。
在兴山昭君村,团队讲述“出塞和亲”的千古佳话;在苏尼特草原,他们聆听“国家的孩子”落地生根的温情故事;在包钢厂区,他们沉浸式体验“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荣光。无论是走进模范社区,还是对话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抑或是在高校课堂与青年共话理想信念,一场场“共读共学、共研共讲”的沉浸式实践,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街巷田野间生根发芽。
他们以青年之姿奔赴使命,用民族团结的“接力棒”串起从昭君出塞到今日“八进”的千年时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乡村、进支部、进场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公共场所,在基层一线走深走实、生动可感。
在田野与课堂之间,把思政“小课堂”延伸到民族团结“大舞台”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信仰在歌声中流动。”
在呼和浩特市第27中学的报告厅里,宣讲团成员尤筱雅久久站在原地,眼睛泛着光。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中学生们正用课本剧、合唱与朗诵再现《星火蒙藏》的红色岁月。剧终掌声雷动,台下观众眼中不乏动容泪光。
此前,宣讲团还深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围绕民族团结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与高校师生展开交流。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何生海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参访了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在那里,他们触摸理论的厚度,也感受到学术背后的时代温度。一批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读懂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正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将“铸牢”理念讲出去、传下去的使命感。
而在社区,同样的感动也在悄然发生。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全国劳动模范武荷香正带领团队建设“民族团结+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模式。面对年轻的宣讲团成员,武荷香坦言:“要把理论讲给群众听,把温度带回课堂。”这句话深深印在宣讲团成员笔记本的页面,成了他们践行共同体理念的起点。
在三顺店社区,宣讲团拜访了“红石榴家园”的创建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李一芝。她讲述如何将社区打造成民族团结示范点的故事,让青年学子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苏尼特右旗,团队采访了“国家的孩子”萨如拉托娅和阿拉腾托娅姐妹。她们亲述童年往事时几度哽咽,那段跨越地域与血缘、写满家国情怀的往事让所有在场者无不动容。宣讲团成员们也在倾听中,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分量。
深耕“八进”路径,构建沉浸式育人新场域
除学校与社区外,宣讲团还分别在兴山县古夫镇政府、昭君村党支部、昭君博物院、兴发集团与包钢集团等机关、乡村、场馆与企业开展宣讲与调研活动,参与“七一”主题党日、“齐心协力建包钢”主题展、红石榴艺术团排练,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图景;在塞上老街、石榴花开主题公园等公共场所,团队以快闪、互动宣讲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族团结理念,使“铸牢”理念在街头巷尾“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我们希望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增强认同、主动传播。”宣讲团负责老师袁磊表示,本次“鄂蒙联动”实践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金教材”理念从课堂走向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思政课同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
青春接力,把“铸牢”的火种播撒在祖国大地
“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历史现场、贴近群众生活,才能在田野中读懂共同体、在脚步中体会认同感。”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宣讲团成员韦蘋峪表示。
从昭君故里到辽阔草原,从课堂教材到社会田野,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以赤诚之心投身国家战略发展。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更是一次跨区域、跨领域的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责任担当与青年担当。
协同共建新机制,搭建实践育人的示范矩阵
据悉,本次“鄂蒙联动”暑期实践活动依托湖北省“2025年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省级试点项目”,以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主题活动为载体,统筹推进高校、地方、教材、师生四方协同,构建起区域联动、多方参与、全域推进的实践格局。
活动期间,宣讲团深入两地机关、社区、学校、场馆等,累计开展主题宣讲与交流实践13场,覆盖3000余人次,以青年视角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沉浸式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未来,团队将继续坚持“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讲”,积极探索“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的现实路径与话语方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将注重成果建设,积极打造系列宣讲报告、纪录片、青年短片、沉浸式策展、主题展演等内容产品,以专题报告夯实理论根基,以纪录片记录团结故事,以青年短片传递时代强音,以沉浸式策展激发共情共识,以主题文艺展演汇聚青春力量,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袁愉雯、王璐璐、龙华)
(责编:郭婷婷、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