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巴蔓子雕塑(周洵 攝)
日前,新時代巴蔓子精神研究暨利川市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中南民族大學巴蔓子課題研究組公布最新權威研究成果。課題組嚴謹地梳理與考証巴蔓子葬身地,對巴蔓子精神、英雄形象建構與提煉進行了總結,並推出系列權威研究成果,為學界進一步研究、傳承弘揚巴蔓子文化提供扎實的基礎性資料。
利川野貓水巴蔓子雕塑(周洵 攝)
巴蔓子,是戰國時期巴國著名的將軍,也是巴國歷史上唯一青史留名的英烈。專家們認為,巴蔓子屬於民族英雄,其形象定位在忠、義、烈、勇、智五個方面,與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不謀而合,在現實社會中得到一致認可。巴蔓子是中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巴蔓子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弘揚和傳承利用好巴蔓子忠勇剛烈、以身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巴人的后裔,利川人也提煉出“開放包容、誠實守信、勇於擔當、敢為人先”的十六字精神,其主要內容與巴蔓子精神一脈相承。正是這種勇武仗義的民族性格和頑強進取的民族精神,才造就了一個富有個性的山地民族。
利川都亭山(周洵 攝)
據介紹,2018年6月,利川正式啟動東周時期巴國將軍巴蔓子課題研究工作。2019年8月,該課題全面進入學術研究階段,由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課題組,多次深入利川市都亭山、齊岳山、白羊塘、清江源頭等地實地走訪調查,獲取了大量有關巴蔓子文化遺存及民俗資料。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課題組結合典籍文獻、田野調查和民俗資料,對巴蔓子故裡、族系、葬身地、姓氏等進行了嚴謹的梳理與考証,對巴蔓子精神、英雄形象建構與提煉進行新的總結。
會上中南民族大學與利川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巴蔓子暨利川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以學術研究、文化發展、咨詢服務為主線,以巴蔓子歷史文化遺存研究、利川市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等為研究重點,整合中南民族大學和利川市研究力量,組建團隊,努力把研究院打造成為國內外巴蔓子研究中心、利川市優秀傳統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高地、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研究高地,促進利川市社會文化發展和鄉村振興。
據介紹,該研究院將為利川市培養文化旅游規劃、音樂舞蹈、非遺保護傳承、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人才,為該市社會文化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決策提供咨詢服務,並組織專家學者參與該市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規劃論証、非遺保護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該研究院還將圍繞巴蔓子精神傳承、利川市優秀傳統保護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等,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學術研討會,發布研究成果,對外宣傳利川。(周洵 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