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堰頭垸村留守婦女年賣土貨千萬元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2021年,麻城市黃土崗鎮堰頭垸村賣出土貨1000余萬元,從重點貧困村蝶變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人均純收入從2018年的96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4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40萬元。
這個典型的大別山老區村,給人們帶來什麼啟示?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蹲點調查。
一周內,220戶群眾流轉土地
“今年干花收購價每公斤60元以上,每畝毛收入過萬元。”2021年12月1日,堰頭垸村福白菊種植基地,負責人王再波喜上眉梢。
一樣高興的,還有摘花的村民張可娥。“我每天能摘150多斤鮮菊,有150元收入,從10月底忙到現在。”她說,高峰期,每天有兩三百村民來基地摘花。
2021年,堰頭垸村黨總支引進能人王再波,流轉504畝土地種植福白菊,創辦合作社。村裡爭取近300萬元項目資金,幫助建起2000平方米烤房,每天可烘烤1噸干花,合作社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增強,菊花銷售不再受季節限制。
“過去好東西沒有賣上好價錢。”村黨總支書記楊作柱說,村裡多是留守婦女和老人,以往菊花是零星種植、隨機銷售,不成氣候。
2021年4月,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動員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一周內,220戶群眾摁下“紅手印”。
通過政策支持,吸引能人回鄉,把產業項目做大做強,堰頭垸村2021年油茶種植面積達3000畝,打造網紅梨園基地150畝,形成菊花、油茶、果樹、畜牧、光伏發電等5項特色產業。
留守婦女打造“網紅之家”
“堰頭垸成為麻城‘網紅直播村’,周紅英立下頭功。”楊作柱說。
49歲的周紅英是4組村民,做過電商。2020年疫情過后,看到村裡不少留守婦女無事可做,她萌生想法:“網上有農村婦女直播賣農產品,我為啥不試試?”
周紅英將以往經驗用到淘寶、拼多多、抖音等直播平台上,帶動50多名留守婦女賣福白菊、腌菜、葛根粉、柿子干、糍粑等農特產品。
“朋友們,這是我們剛摘下的福白菊,用它泡茶可以清火,想買的請點2號鏈接……”2021年12月1日晚8時,留守婦女王玉慧用帶有鄂東腔的普通話,向粉絲推介。
“加入網紅團隊后,我主要負責接單、發貨,最多時一天出貨1000單。”見到留守婦女周想榮時,她正忙得不可開交。她說,2021年有2萬多元收入,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小孩,比外出打工強。
一部手機、一個直播架,把周邊四裡八鄉的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堰頭垸村一群留守婦女干起了“新農活”。村裡順勢建起網紅之家、快遞物流中心。
59項服務“家門口”能辦
2021年12月7日,馮其鳳出家門,直奔堰頭垸村黨群服務中心,去給臨時挂失的社保卡解挂。“這裡有政務服務自助一體機,幾分鐘就能辦好,不用往麻城跑。”馮其鳳說。
這台自助一體機擺在一樓大廳,人社、醫保、公積金、稅務、不動產……足足能辦59項事項,24小時“不打烊”。一旁,2021年剛入職的95后村干部鄧雙雙,現場指導馮其鳳操作。
鄧雙雙介紹,村裡爭取政策資金添置了這台一體機,方便市民辦事,並對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建起婦女之家、周末課堂、老人關愛中心、村史館等,中心外配建休閑廣場、文化走廊等設施,將黨群中心打造成“村民之家”。
“黨群服務中心安排什麼服務,村裡會征求群眾意見,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干、大家監督。”馮其鳳說。
麻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潘琪說,以堰頭垸村為樣本,該市正著力推進建設“紅色地標”——把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資源整合、功能集成、機制有效、群眾參與的平台,讓群眾“生活小事不出村、教育服務在身邊”。(柯利華、徐濤、嚴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