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

用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創新談)

谷業凱
2022年06月27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用好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准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困擾長江江豚保護多年的老問題,如今正通過新技術得到解決:在湖北石首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從水溫、水壓、溶氧率,到江豚的進食量、糞便形態、皮膚光澤等,相關數據不再需要巡護員人工記錄在本子上,而是利用數字技術採集、匯總到智慧生態保護系統的“數據池”內,在智慧大屏上一一呈現。

  數字技術不僅提高了天鵝洲保護區巡護員的工作效率,也使保護區多年來積累的保護、監測數據得到了有效利用,使長江江豚保護成功邁入智能化時代,展現出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巨大潛力。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底座”。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用好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准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經過相關科技企業和環保部門的聯手努力,近年來數字技術加快賦能生態環境保護。在貴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監管平台借助“互聯網+遙感”技術,實時監測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情況﹔在浙江桐鄉,數字化監管系統,變“人工管”為“數字管”,成為環境決策部署的“大腦”﹔華為、聯想、浪潮等高科技企業積極探索數字化生態保護,為保護大熊貓、江豚、亞洲象等珍稀動物提供了利器。

  當然也要看到,數字技術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的潛力還有待大力挖掘。比如,空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態環境數據連續採集、實時監測,還亟須強化,監測數據的深度應用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數據煙囪”、信息孤島等在不同地域、流域普遍存在,數據量大、信息獨立、上下游難協同等治理難點限制著公共數據的價值釋放﹔數字技術與衛星遙感等其他技術結合還不夠,“空天地”一體化的動態監測與調控尚未實現。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生態環境保護中要繼續用好數字技術,找准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的契合點與著力點,推動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在實踐中將數字技術的作用切實發揮出來。

  從人工處置到智能監測,從被動“應答”到主動預警,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效能正在彰顯。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創新探索中,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效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將不斷繪就美麗中國的新圖景,讓綠色這一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更濃、更亮。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7日 19 版)
(責編:周雯、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