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未來”思政大課共筑科技強國夢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12月25日,由人民網聯合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委網信辦、湖北省教育廳、華中科技大學共同推出的“智造未來”主題思政大課在“人民網+”客戶端雲開講。
課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丁烈雲,華中科技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周誠,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閆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前沿科技知識,分享了智能時代強國建設中,科學家們的奮斗故事。
土木工程就是現場“搬磚”嗎?當然不是!丁烈雲院士首先打破了大家對傳統建造業的刻板印象。“隨著建造技術和材料的不斷進步,建造方式早已今非昔比。”丁烈雲說,尤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智能建造新模式,將工程建造推進到高度集成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新階段。
地鐵施工面臨著復雜的地質條件,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經過長期研究,丁烈雲院士和團隊揭示了地鐵工程建設安全風險的“能量-耦合”規律,創建了地鐵工程安全風險“識、警、控”技術體系,研發了智能感知設備,構建了工程物聯網,讓施工現場信息都能及時處理,從而及時發現關鍵風險源,保証施工安全。
周誠教授帶領大家一起探尋了無人推土機的“奧秘”。將5G通訊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與大功率推土機緊密結合,無人駕駛推土機可實現360度無死角移動,具有低延時、高寬帶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無人駕駛推土機突破了傳統的操作方式,使設備遠程操控和智慧施工成為可能。產品還應用了全球首創的“4D光場”及裸眼3D技術,推土機工作場景的整個光場信息被完整收集,並通過裸眼3D屏真實地還原在駕駛員眼前。
“與共和國同行,與新時代共進”,華科大人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閆帥老師分享了老中青三代華科大人“敢為先,攀高峰”的故事。熊有倫院士5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科研教學一線,攻堅克難實現了我國換刀機械手零的突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馮丹不斷地研發中國籍存儲系統、存儲設備、存儲芯片技術,讓海量信息存儲得更加安全、可靠、高效。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教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尹海帆帶領團隊破解了無線信道高維結構的密碼,打破了5G的移動性詛咒。
科技工作者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制造”,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勇攻關。他們的故事深深震撼並激勵著同學們勇攀科技高峰。
華科大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數字建造與工程管理系博士生黨支部書記劉峰華說:“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具體體現,更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科研工作者必須深入基層、服務國家,把個人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努力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
華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趙羨文說:“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和不斷突破。”
集體觀看后,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輔導員婁君庭老師組織同學們開展討論,引導青年學子心懷“國之大者”,心系“國之所需”,做頂天立地、追求卓越的時代新人,將個人夢想扎根於國家科技進步土壤。
“看到機器人精准作業、物聯網賦能產業升級的壯觀景象,感受到了科技變革的澎湃力量。”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建造2404班邢耀華說,作為青年學子,應懷壯志、勇擔當,讓青春在為國家和人民的奉獻中綻放絢麗之花。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專業2301班聶貝貝說:“如今接力棒已遞到我們手中,身為新時代青年,校園是我們的知識‘練兵場’,課堂上汲取理論養分,實驗室鍛煉實操技能,培養跨學科素養,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用青春為‘中國智造’續航。”
“山險,有善思為藤便可登﹔路遠,有創新為路可自達。”利川市第五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唐姝說,“在科技人才的帶領下,我們青年學子應緊跟隨其步伐。要立為中國之富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將創新與科技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張沛)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