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笑容多起來 心裡暖起來(民生視線·特別報道)

2025年01月03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電焊工孫景南——

“咱技術工人趕上了好時候”

2024年10月18日,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之一。

那是中國中車集團技能周活動暨2024年職業技能競賽的最后一天。在吉林長春,我接過集團頒發的首批首席技師証書﹔幾乎是同一時間,在山東青島,我的“00后”徒弟史先良榮獲集團技能大賽電焊工比賽第三名。

雖然相隔千裡,但我覺得在長春和青島之間,好像有一個接力棒正在傳遞——我為自己感到自豪,也為徒弟感到驕傲!

弧光閃爍、焊花飛濺,焊好一道細密齊整的魚鱗紋焊縫並不容易。剛開始,我會攥著徒弟的手,手把手地讓他們感受“焊透”的感覺﹔更多時候,我傳授方法,年輕人學得很快,總能舉一反三,在生產一線活學活用,也在各級職業技能大賽中綻放光彩。

“新八級工”制度的實施打破了職業天花板,我的職業生涯再上一個新台階,深感咱技術工人趕上了好時候,大國工匠大有可為。

今年,我希望在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撐下,技能人才隊伍更加壯大,也希望技能人才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習好新技術、使用好新工具,在更多項目上建功立業,在更廣闊的舞台上展現技藝。

(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湖北省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村民熊成龍——

“‘一老一小’的生活都更好了”

在我們村,“一老一小”的生活都更好了!

2024年1月,村裡辦起了養老服務驛站,提供一日三餐,60歲以上的老人如果每天三餐都在那裡吃,隻需要辦理300元的月卡,偶爾去也有不同的折扣。我們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700多人,再過3年我也60歲了,都能受益。

過去,農村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看病。現在養老服務驛站裡建起了衛生室,有醫護人員、理療床位、各種慢性病藥品,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病。衛生室經常從縣中醫醫院請專家來坐診,為村裡老人免費體檢,還幫我們建立了健康管理檔案。

養老服務驛站裡還有書畫室、舞蹈室、棋牌室。每到節假日,村裡還在驛站外的文化廣場上組織唱歌、打腰鼓等活動,增加了村民生活樂趣。

不僅老人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便利,孩子的教育條件也改善了。以前,村裡孩子上學要自己早早走著去,或者由家長送過去。現在校車開到了村口,孩子們上學更方便了。放學之后,還可以到村文化中心看書、做作業。到了寒暑假,還有大學生志願者給孩子們做科普教育,開闊他們的視野。

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村投入鄉村建設,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紅火。

(本報記者吳君採訪整理)

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村民郝健——

“保証正月裡一直都有新鮮蔬菜”

每天一大早,我們兩口子就來到蔬菜大棚,抓緊按社區團購的訂單足斤足兩、保質保量地挑出菜,再打好包。

我家15個大棚一共種了茴香、生菜、菜花等30多種蔬菜,每個棚的蔬菜都有不同的種植周期。春節前咱倒排農時,分次分批種下去,保証正月裡一直都有新鮮蔬菜。

辛口鎮有“京津蔬菜第一鎮”之稱,很難想象,一年多前這裡還曾經遭受過一場大洪水,我家大棚在洪水中全部被淹。水退后,西青區迅速推進復耕復產,災后補償款和保險賠付款及時到位,新建的大棚比原先更高、更寬、更結實。

咱辛口鎮水土好,種出來的蔬菜口感好,消費者特別認可!比如咱種的水果西紅柿,直接吃就倍兒甜,供不應求。還有好多客戶吃了咱家的菜覺得不錯,直接加我微信長期購買。2024年我家蔬菜產量20萬斤,收入40萬元左右,不僅比2023年多1/3,也超過往年。

大家都盼著更好的日子,干勁兒更足了。新的一年,我們要把更多綠色健康的蔬菜送到市民餐桌上。

(本報記者靳博採訪整理)

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居民陳代蓉——

“這樣的好地方,舍不得搬走吶”

我在民主村住了60年,這兩年社區變化太大了。2021年底民主村片區啟動城市更新項目以來,馬路鋪上新地磚、樓梯裝上了欄杆、晚上有夜燈……大家伙兒都說民主村“一哈兒就變了”。

去年夏天,太陽烈得很,我在去買菜的路上,剛走幾步就有點頭暈。我扶著牆心裡想,如果社區裡能再多點桌子板凳就好了,於是就撥通了負責我們這裡項目建設的九龍城市更新公司周經理的電話。隨后,他就抱著一堆資料來考察規劃,不到一個星期施工人員就來了。戶外桌椅鋪設到位后,街坊鄰居都愛坐著嘮嘮家常。

我還學到了一個新詞,叫“完整社區”,就是居民所需的各類生活配套在社區都能找到。現在,在我們民主村,看病養老不用跑遠路,還可以到食堂用餐,“醫食住用行”面面俱到,這樣的好地方,舍不得搬走吶!

盡管我已經75歲了,但新的一年,我還想參加老年舞蹈隊,這可是我們民主村的另一個招牌!希望社區今后能組織更多文藝活動,最好邀請年輕人一起參與進來,更有活力。

(本報記者沈靖然採訪整理)

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

“一說‘和為貴’,大家都認”

六尺巷文化中,“和為貴”是重要組成部分。

不久前,我們西苑社區一間門面房搞裝修,噪聲過大,影響周圍居民休息,商家遭到了居民投訴。我聯系城管、環保、住建、物業的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代表到裝修現場調解矛盾。

我跟正在裝修餐飲店的負責人趙先生說:“六尺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和為貴’的精神,大家都住在一個社區,誰家都有老人小孩,需要休息,這是合理訴求。”我又跟居民代表征求意見:“做生意嘛,早一天開業,節省很多成本。要不這樣,下午1點20分,孩子們基本都要上學了,咱們允許1點30分開始裝修,后續我們會安排專人進行監督。”最終,大家滿意而歸。

現在,一說“和為貴”,大家都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居民都自覺禮讓解決。

新的一年,社區還有不少工作需要做,這裡面有挑戰,但我們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徐靖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3日 19 版)

(責編:周倩文、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