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碟筷聲聲譜寫非遺傳承新樂章【3】

2025年07月31日08:31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碟筷聲聲譜寫非遺傳承新樂章【3】
碟筷聲聲譜寫非遺傳承新樂章【3】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7月30日下午,武漢市經濟開發區綠島社區活動室裡,傳出悠揚婉轉的湖北小曲《黃鶴樓》。這是2025湖北小曲傳承人培訓班的日常課堂,也是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傳承的生動寫照。

湖北小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其婉轉的唱腔、靈動的表演,承載著湖北人民的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本次培訓班首次探索“院團+高校+社區”的聯動新模式,武漢說唱團負責唱腔教學,江漢大學提供理論指導,綠島社區則成為實踐基地。“把課堂搬到群眾身邊,讓學員更好地感知藝術的源頭活水,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江漢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課堂上,湖北小曲的代表性傳承人姚俐玲正指導學員們練習《黃鶴樓》。“氣要沉,聲要穩,就像長江水緩緩流淌。”她一邊示范,一邊糾正學員的發音。18歲的學員李榮林告訴記者:“從戲曲唱法轉到小曲唱腔,就像重新學習了一門語言。”

一首千古幽思的《黃鶴樓》唱罷,隻見學員們握著碟筷輕擊節拍,在姚俐玲的帶領下,齊聲唱起《過早》,碟筷碰撞的脆響混著唱腔,漫著老武漢的煙火氣。

教室角落,幾位居民阿姨搬著小馬扎旁聽,跟著節奏輕輕踮腳。“這唱的不就是我們早上排隊買豆皮的事嘛!”

“以前寫戲,總想著往高雅裡鑽。”姚俐玲談到創作《過早》的初衷,“后來才明白,能讓街坊鄰居跟著哼的,才是好東西。”

此次培訓班學員構成多元,既有專業院團演員,也有高校學生,還有像王琇這樣的流行音樂人。“湖北小曲的韻律給我的創作帶來全新靈感。”王琇說,“我計劃把把湖北小曲帶回黃石,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

夕陽西下,活動室裡的碟筷聲仍未停歇。當傳統藝術走出專業院團,融入社區日常,那些碟筷敲擊的節奏,正譜寫出非遺傳承的新樂章。(文/圖 張雋 禾苗)

(責編:王郭驥、榮先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