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治岸治水治人,让长江一泓清水两岸绿

【查看原图】
4月23日,航拍长江支流黄柏河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城区小溪塔段,经一场春雨滋润后呈现的生态廊道景观。(张国荣 李重庆)
4月23日,航拍长江支流黄柏河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城区小溪塔段,经一场春雨滋润后呈现的生态廊道景观。(张国荣 李重庆)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2018年05月10日15:17

滚滚长江在湖北从恩施巴东入境,千里奔流过黄冈小池进入江西。坐拥1061公里长江岸线,再加上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使命特殊;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湖北责任如山;做好水文章,让长江一泓清水两岸绿,湖北义无反顾。

在长江大保护中,湖北发出生态建设最强音:巴东关停煤铁矿主攻旅游业,宜昌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关、停、搬”破解“化工围江”,监利停掉一批环保不达标的生猪养殖业,武汉让江滩成为城市公园,黄石启动包括磁湖清淤工程在内的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黄梅拒绝了总投资额超过70亿元的化工和印染项目……

治岸:春风又绿江两岸

无须远行,在家门口就能走上江滩亲近自然,感受壮阔长江,这对于家住武汉青山区蒋家墩社区的刘新越老人来说,是件十分惬意的事。少了“辣眼睛”的黑码头,多了“高颜值”的景观带。说起家门口的江堤他感慨万千:“过去哪有什么江滩呢,就是个土堤。”

2017年6月1日,青山江滩完成全线改造后开放,土堤内部植入钢筋混凝土,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集防洪与景观为一体,成为湖北首个“海绵”江滩。

这厢在美化江滩,为市民打造亲水平台。那厢则以雷霆万钧之力,整肃曾经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

宜昌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被称为“磷都”,然而沿江分布的化工企业逐渐形成了“化工围江”难题。2017年,宜昌发起“清零行动”,3年内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关、停、搬”,史无前例的专项整治,涉及三分之二的化工企业。

兴发集团部分厂房在拆、搬之列。2017年开始,该企业对临江生产设施进行拆除或整体搬迁,关闭了排污口,生产废水全封闭内循环处理。记者在兴发集团临江厂房看到,200多名工人正在对设备进行切割拆除。为了避免二次污染,现场不实施大型爆破作业。不远处,拆除完毕的厂房原址已经复绿,新植的树苗在阳光下舒展新绿。

黄石有1700多年水运历史,曾经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但“黄金岸线”并未收获“黄金效应”。长江大保护,黄石应声而动拆除“零散小”,打造现代化码头,黄石新港应运而生,成为湖北首个实现“多式联通”的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

更令人欣喜的是,“黄金”港口,也是“生态”港口。港口大门右侧,一面20米高花费300万元的铁网墙,专门用于防御堆场内的灰尘颗粒。

荆州长江段全部拆除砂石码头和饮用水保护区内经营性码头后,寸草不生的地面,让人心里发怵:“这怎么能种树啊?”林业部门接到命令确是“所有废弃砂石码头,必须全部覆绿!”

挖坑用锤子凿,凿不动就动用钻机钻,凿出一个坑,还得深挖一米才见到土质层。培土不够,从外面调,将坑填平,栽下一米多高的树苗。“每栽一棵树,成本约200元,是普通植树的50倍。但为了长江两岸添绿,再难、成本再高也要种。”艰辛栽种的垂柳,已经发芽。

长江岸线从“生产”升华到“生态”。湖北省治理长江干线非法码头工作联席会议主任何光中说:“2016年以来,湖北共取缔长江沿线各类码头1102座、泊位数1261个,腾退岸线143公里,目前实际使用长江岸线只有约174公里,约占岸线总长的9%,完成生态复绿566万平方米。已取缔的码头原址上建成了一大批江滩公园、沿江绿道,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治水:上下游堤内外齐发力

黄梅小池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是长江湖北段的最后一段。“不越雷池一步”典出于此。在如今,这个词语已然有了新意:鄂赣皖三省携手修复长江生态探索绿色发展,不让污染越雷池一步。长江小池段为鄂赣皖三省共同水域,今年3月底,湖北、江西、安徽联合开展同步执法专项行动。

从2012年2月鄂赣湘三省政府在武汉会商,到2018年4月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会商会,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迈入新时代。

“水质监测数据已经实现信息共享。”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成立环境信息联动机制,各地共享监测数据,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时,可同步发布预警信息,共同制定应对措施。

鄂赣湘三省环保部门签订了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框架协议,水利部门初步建立省级边界水利执法合作机制、水事纠纷调处合作机制,定期交流河道采砂监督管理有关信息。

共治,换来东流水一江清。面对穿城而过的清江水,宜昌、恩施健全流域生态环保责任机制,创新出“跨县市水质交接”制度,实行行政区划断面水质考核,开展跨区域联动联防,让每个河段的环保接力棒都能接得好、跑得快。宜昌分别与神农架林区、荆州、荆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出香溪河、沮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湖,是城市的眼睛,也是长江的记忆。江堤外湖泊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江水清澈与否。

2017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河湖长名单公布,17名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担任省级河湖长。当年11月底,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37331名河湖长全部进岗履职。河湖长制让“河湖长治”。

“千湖之省”强力治湖。中国水域面积第一的城中湖东湖,水质已恢复到40年来的最好水平,部分水域达到直饮水标准;省内第二大湖泊梁子湖实施永久性退垸还湖,全面退渔、全面截污、湖内清淤……增加湖泊水域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洪湖、长湖拆围,几十万亩水面已经拆除水域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让金湖‘见光’,让一湖清水入长江。”枝江市痛下决心,投资1亿多元治理和修复金湖生态。

湖北出台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方案,包括森林生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江河湖库水质提升、水上污染综合治理等,以大江、大河、大湖、大库保护与治理为重点,恢复江湖自然连通,推进“治污水、净湖水、保江水、促节水”。

治人:让生态和环保制度长出牙齿

“湖北省湖泊围栏围网养殖和珍珠养殖取缔拆除工作滞后”“长江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沿长江部分重化工企业环境违法问题突出”“武汉市水污染治理问题突出”……一条条问题线索,触目惊心。这是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湖北反馈的部分督察意见。

今年3月29日,湖北以“雷霆之力”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221名负责人被严肃问责,其中厅级干部26人。这是湖北历史上问责要求最严、问责层级最高、问责人数最多的一次“环保风暴”。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长江水质会与我们区政府如此紧密相关。”今年,武汉首次公布长江“水考”成绩,有的区奖励100万,有的区被罚200万,奖罚分明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和补偿机制,全国首创。奖惩的背后,是去年12月23日,《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的出台。

长江流经武汉的过程中,水质上升或下降的责任,长期以来是一笔糊涂账,分不清到底是上游还是下游,左岸还是右岸。这一次,武汉为长江水质做一张“心电图”,将沿长江两岸的11个区(管委会)纳入考核,设置了13个断面,监测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4项主要指标。跨区断面水质监测,各区水质变化情况一目了然,考核有了依据。

一回回约谈,一张张罚单,一次次行动,展现出决胜治污之战的信心和决心,彰显着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庄重与威严。

“环保局没有强制执法权,检查时有的企业关上门不让进,并马上关闭偷排设施或对排放口进行稀释,采集证据相当困难。”宜昌夷陵区环保局监察大队刘宇对此深有体会。宜昌创立“环保+公安”模式,组建公安环保警察支队以来,批捕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案件当事者31人。

今年3月起,为全力保障长江、汉江武汉段资源、生态安全,武汉水警会同市水务、环保等部门,联合启动打击涉水犯罪行动,截至日前,抓获涉水违法人员73名,查扣17艘船舶。

面对严峻的水污染,2014年7月1日,“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施行,防治水污染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对水污染处罚不设上限,可罚到倾家荡产。

2017年1月,湖北省人大再度织密保护长江的“法治网”:限制在长江干流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禁止新增长江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坚决关停沿江排污不达标企业。

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以负面清单形式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绿色GDP考核让干部理念转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让干部交出一份“绿色资产”明白账;终身追责,则给干部套上生态责任的“紧箍咒”。截至去年,武汉有20多名干部被问责追责和追究刑事责任,其中8人因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推进不力被撤职处分。近3年来,全省共出具116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这根绿色“指挥棒”,正在发挥他的作用。(荣先明 周雯)

分享到:
(责编:关喜艳、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