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专家各显神通 看武汉“硬核”战汛力量

张沛

2020年08月01日08:54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今年武汉长达43天的梅雨期和超大雨量给城市内涝防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长、汉江和中小河流也遭遇了长时间超高水位的挑战。面对复杂的水情、雨情、汛情,武汉有一支“硬核”战汛力量——防汛专家团队,他们经验丰富,坚守一线,在预防险情、发现险情、处置险情等各个方面,各显神通。

“可以说做到了‘有险无惊’。”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程建军表示,到目前为止,防汛情况总体平稳。接下来市区两级防指、防办将继续把后期高水位时间和将到来的退水期各种风险控制好,确保城市安澜、人民生命安全。

有针对性制定预案

谢珊是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防洪预案的执行和调度。“我们提前做了多方面准备工作。”谢珊介绍,武汉市在防疫的同时2月底就启动了防汛预案的编制工作,汛前就已经完成了比较完整的预案体系。

进入汛期以来,长江水位快速上涨。7月6日长江汉口站水位已达26.87米,比5日上涨0.52米,涨幅大,加之7月6日凌晨全市发生较大降雨。面临外洪和城市内涝双重压力,当天武汉启动全市防汛II级响应。

专家组成员日夜坚守岗位,时刻与气象、水文部门沟通,根据江河水情和雨情迅速研判,制定武汉市防御超高洪水应急指南、全市高考考点渍水风险图、水系排涝调度应急措施和风险点预判等多项预案。在原有预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形势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预案,为科学有效应对提供了技术支撑。

确保沿江中心城区建筑安全

武汉市防洪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明玮负责武昌、洪山、青山等区域的防汛技术指导。在明玮看来,沿江中心城区的建筑比较密集,如果出现重大险情将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7月26日上午,他们收到洪山区指挥部的报告,位于武金堤附近某小区地下室有浑水涌出的情况。在赶往现场的路上,他和同事们根据发回的视频,搜集资料,预判险情。

此时,区指挥部已经开始处置。抵达现场后,明玮和专家马上开始巡查,安排无人机、潜水员进行探摸,还对内外水温进行监测,与城建部门会商,向建筑设计、施工、维修、运营等部门了解情况,最终排除了堤防贯穿,确定为后浇带薄弱引起的,险情在可控范围内。

晚上10点明玮摸清原因后开始布置方案,地下室的险情以围井倒滤为主,不断采集水样,根据水样情况,扩大围井高度和范围,同时对建筑外的渗水点进行处理。直到半夜,倒滤的水变清,险情才稳定下来。

明玮的工作却没有停止,他们就此编制了预案,后来还对全市沿江、沿河建筑500米范围内进行调查,确认它们都是安全稳定的。

迅速处置排水沟险情

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史银桥和同事派驻汉南做防汛技术支持已经20天了。汉南区东南是长江,西边是东荆河,北边是通顺河,防洪工作主要是围绕三条河流,整个防汛堤防达162公里。

7月23日,汉南长江干堤巡堤人员发现大咀段距堤内脚300米远处一排水沟内,出现多处翻沙鼓水现象,排水沟长度为340米。

史银桥等专家立即赶赴现场查勘,发现排水沟深2米、宽4米,翻沙点有多处。据了解,这段堤的堤基为沙基,曾多次出现险情。通过会商研判,认为是外江水位过高,排水沟底粘土覆盖层较薄,导致出现翻沙鼓水现象。经讨论决定对该段排水沟沟底采用砂石料反压导滤处理,分别满铺粗砂、瓜米石和碎石各200毫米厚。

区防办立即组织人员、机械连夜施工,于23日晚11点时处置完毕。24日上午,渗水清澈,未见泥沙,处置效果明显。之后还安排人员加强观测,发现异常迅速上报,后来再未出现险情。

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各地堤防地质条件、修筑历史、外部条件各不不同,随机发生险情是正常的,早发现早处理,统筹协调科学处置,就能把险情控制在萌芽状态。”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杰表示,专家在现场拿出及时可行的抢险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郑杰负责黄陂、新洲防汛技术指导。7月9日傍晚,巡堤人员发现新洲区倒水西堤鄢家湖泵站处的堤脚有渗水现象。

郑杰赶到现场发现,发现渗水点在已废弃的穿堤管道上,而当时的处理措施有所欠缺。当地防汛部门连夜组织实施抢险。

“随着外河水位的继续上涨,渗水量增加,现场这个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渗水会不断带走管身周边的土体,引起堤身的空洞塌陷。”郑杰说,他和其他专家一道制定了排险方案。最终历时14个小时,险情得到控制。

(责编:张隽、关喜艳)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