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走进湖北

潜江:“南红北绿”两产业铺平致富路

郭婷婷

2020年08月20日15:32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盛夏,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腰河村的小龙虾养殖田里,村民邓有春正忙着收虾子。“现在是虾子最肥的时节,外地的游客都抢着到潜江品尝小龙虾。”邓有春高兴地说,他的田里,一个星期能收一千多斤虾,收入至少5000元。靠着养虾,他从一个住着土胚房,连子女生活费都无法承担的贫困户,到如今年收入十几万元,住上了小洋楼,彻底实现脱贫。

近年来,潜江市提出构建“南红北绿”产业格局,即水田区推广虾稻共作等模式,旱田区推广半夏、大豆、艾草与蔬菜连作、轮作等模式。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因地制宜,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虾稻共作带领贫困户脱贫

腰河村9组贫村民邓友云清楚地记得当时对生活的绝望。妻子在生小儿子时难产而亡,孩子又因生病而双目失明。为给孩子看病,这些年,邓友云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偏又碰上水灾,成为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房子成了危房,没钱修,下雨时,漏得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面对生活的重击,邓友云一度丧失信心。地处湖北中部江汉平原的潜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但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潜江市103万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有51个,贫困人口19370户6405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2.31%。

2017年5月,驻村扶贫工作队找到邓友云,劝他挖个小龙虾池试试。抱着反正不会更差了的想法,邓友云把家中的10亩地全部挖成龙虾池,养起了小龙虾。

养小龙虾得有技术。为此,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淑娟和驻村第一书记聂杨梅进村给农户们现场指导技术,手把手地教他们养虾。从挖虾塘、投虾苗,再到饲料投放和病害防治,最后到卖虾,每个环节,全程跟踪。

龙湾镇郑家湖村书记郑青龙拉起小龙虾地笼。单莹莹 摄

2018年,邓友云的10亩虾稻赚了十万元。2019年,他又流转了别人的5亩地,扩大了养殖规模,一下子又赚了十多万元。家里盖起来两层的小洋楼,两个儿子都结了婚。

“现在觉得生活有希望,浑身都是干劲。”谈到目前的生活,邓友云笑得合不拢嘴。

和邓友云一样,通过养虾致富的农民在潜江比比皆是。

潜江市水产局总工陶忠虎介绍,潜江创新小龙虾养殖模式,先后独创“虾稻连作”“虾稻共作”模式,变“一虾一稻”为“一虾两稻”。农民施行“虾稻共作”后,每亩可以增收3000-7000元,亩收入过万元的有20%以上。去年,潜江虾稻种养面积达8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420亿元。

现在,小龙虾已经成为潜江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截至2020年6月,该市共有4455户贫困户从事虾稻种养,面积达50035亩,人均增收超1万元

潜半夏成增收致富金钥匙

除了小龙虾,潜江另一个特色农产品——半夏,也成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潜江半夏试验田。郭婷婷 摄

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半夏种植情况。郭婷婷 摄

潜江地处北纬30度,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汉水与长江冲积形成的泥沙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湿润肥沃、透气性好,为潜半夏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天赋异禀的潜半夏靠着这独特优势成为行销海内外的道地中药。

在位于潜江市周矶管理区周矶农场的潜半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白墙黛瓦的中国道地药材博物馆向前来参观的游人展现了潜半夏的前世今生。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市场对半夏的需求量更大了,价格也有所上涨,每亩收益能达到2万元左右。”潜半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海军介绍说,看准市场,他们牵头制定了半夏人工种植湖北省地方标准《中药材半夏生产技术规程》;联合市农业、扶贫等部门制定《“万户万亩万元”潜半夏种植推广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推广“反租倒包”集中连片模式,发展GAP(良好农业规范化种植)标准基地,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潜半夏中草药种植合作社。郭婷婷 摄

老新镇棉条湾村7组的贫困户何祖光是村里第一个尝到种植半夏甜头的人。

今年64岁的何祖光,妻子中风偏瘫,家中所有的收入只能靠种点水稻、豆子,每亩收入还不到千元。前年,驻村第一书记找上家门,问他愿不愿意种植潜半夏。老何成了全组第一批尝试种植潜半夏的人。

“刚开始,我还心存疑虑,只试种了一亩,没想到第一年就卖了14000元。第二年种得更好,卖了2万元。”何祖光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想一亩田可以赚这么多钱。今年,组里有20多户村民主动加入种植潜半夏的行列,他也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南红北绿,俱是真金白银。目前,潜江已形成了以虾稻产业为龙头,蔬果、大豆和潜半夏为辅的扶贫产业格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2014—2019年,该市共脱贫6597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潜江“南红北绿”两大产业如星星之火,成为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明星产业。特色产业助力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责编:张隽、关喜艳)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