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对扶贫农产品要“推销”不要“包销”

2020年08月25日11:17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近日,媒体报道称,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

包销,顾名思义,就是帮扶单位把贫困村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不管产品好坏,不管是否需要,全部由他们承包了。这就是说,农村群众只管生产,不管销售,这样变味的消费扶贫,绝对会让贫困群众产生依赖症,假如有一天,帮扶单位撤走,贫困群众对于销售,一定是毫无头绪,摸不着头脑。这对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肯定是一个重大隐患。

销售是生产的一面镜子,农村群众生产的农副产品,只有他们自己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他们才会知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农副产品?什么样的农副产品才是消费者愿意掏腰包购买的。这样农村群众才会不断调整种植的品种,不断改进种植的方式,努力地种植市场畅销的农副产品,这样扶贫产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造福一方百姓。

帮扶单位“包销”扶贫农产品,让农村群众的种植和市场分割开来,市场需要什么,农村群众一无所知;什么农副产品在市场畅销,群众一头雾水;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按部就班地种植。这样把种植和市场割裂的扶贫产业,是很难健康成长的。帮扶单位如果是真关心扶贫产业,就应该变“包销”为“推销”,带着农村群众一起去了解市场、认识市场、搏击市场,即使在市场中呛几口水,但最终他们可以学会在市场中遨游的本领,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把扶贫农产品销售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销售到世界各国去。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婴儿,难免会摔几跤,不能因为孩子摔了几跤,就不让孩子下地,不让他们去学走路。对于一些贫困农村群众来说,他们在市场上,就如刚刚学走路的婴儿,这时候,帮扶单位不应因怕他们摔跤,就不让他们去适应市场;而是应该通过传帮带,用事实告诉农村群众,该怎么把农副产品推销出去,怎样避免摔跤,怎样才能少走弯路,这样的手把手教“推销”,比大包大揽的“包销”,对扶贫产业的成长,更有益得多。(李瑛)

(责编:关喜艳、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