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像“鸟”一样飞进我的“山”

——利川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聚天下英才

2020年11月02日18:48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近年来,湖北省利川市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资源,围绕人才“引、用、留”三篇文章,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打通了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通道,探索出了符合山区实际的人才工作模式。

人才怎么来:引“鸟”入“山”

越落后越缺人才,越落后越需人才,这是落后山区人才工作的“两难”困境。但山区真没有人才可用吗?利川市率先解答了破解山区人才难题的“叩门之问”。

借“候鸟”,柔性用“才”。“冬到海南,夏到利川”已经深入人心,每年到利川市避暑的“候鸟”大军达 30 万人之巨。利川市敏锐意识到这支“候鸟”大军是一座人才“富矿”,是送上家门的人才“宝库”。从 2018 年夏天开始,利川市委人才办采取“滚雪球”的原始办法,将一大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党政干部、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作家等,纳入利川市“候鸟”人才库。2019 年,利川市正式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候鸟”人才政策,让候鸟人才为利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力。目前,全市已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 12 个,在武汉、重庆等周边大中城市设立人才联络处,将 600 余名“候鸟”人才纳入信息数据库,向 50 余名各领域尖端“候鸟”人才颁发聘书,召开首届“候鸟”人才座谈会,共征集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建议 100 余条,受到中组部人才局充分肯定。

唤“归鸟”,就地取“才”。利川市是教育大市,近年来高考一本线近千人,二本线近两千人,但毕业后回乡的并不多,很多都工作在外地,“两地分居”“空巢老人”等问题比较突出。利川市认识到招才引才不如唤回利川籍人才,实施人才选调“暖心行动”,畅通回乡工作“绿色通道”,全面摸排有意向调回家乡工作的利川籍在外在编在职人员情况,结合学历、专业性质、工作经历、原工作单位等,按照“城到城、乡到乡”的原则,对“归鸟”人才选择合适的空编单位予以妥善安置,扩充利川本地人才存量。2019 年,“暖心工程”率先在公安、教育、卫健系统探索实施,吸引 44 名优秀人才回乡工作。2020 年举办“荟萃英才·利纳百川”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42 名北大清华的利川籍学子参加活动,其中 5 名与相关单位业务技术骨干结对成功,市人民医院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杨英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同时,积极号召利川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动一批产业人才回归,连续召开两届“利川人”大会,签约 23 个项目 247.5 亿元,募捐 400 万元资助教育事业,50 名利川籍民营企业家筹资5000 万元回乡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和特色农业基地。

聚“贵鸟”,精准引“才”。坚持“实用为先、精准招引”,实施“双招双引”工程,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发放高额安家补助、安排专家人才公寓、解决配偶调动及子女入学、跟踪培养等优厚政策,重点引进教育、医疗卫生、旅游、规划、重点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共有 237 人报名,其中本科生 96 人,硕士研究生 141 人,7 人入围并签订聘用合同,包括“双一流”大学研究生 2 人、本科生 3 人,985、211 高校研究生 2 人。同时,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等机遇,巧用专技人才,2019 年,杭州萧山区选派了 52 名专家来利川开展教育、医疗、农业等技术指导,争取省派“博士服务团”人员 2 名、“特职人才支持计划”人员 1 名。

人才怎么用:成“人”之“美”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工作关键在“引”,核心在“用”。利川市坚持人岗相适、成人之美,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成就事业、体现价值的舞台,实现“引”“用”无缝对接,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用其所长。“候鸟”人才属于社会地位高、个人成就大的稀缺资源,少数人还是国内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利川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动态人才数据库,实行一人一档,分行业、领域详细登记人才信息、专业特长、服务意愿等,为用才提供精准大数据支撑。建立人才工作站等信息交流服务平台,让各领域人才与农业、文化、规划、旅游等职能部门对口对接,更好引导“候鸟”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许多工业经济、城市规划、现代农业、教育、科学、卫生等领域“候鸟”人才,在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同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等形式支持利川发展。我国著名樱桃专家黄贞光是“候鸟”人才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他借助专业特长参与利川农业科技扶贫,大力支持凉雾乡发展车厘子产业,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

用其所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用好人才既要考虑专长,还要考虑热爱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在利川市人才理念的感召之下,很多人才都把利川当成了自己的家,渴望有所作为、贡献力量,他们中间有的钟情艺术、有的热心公益、有的精于茶艺、有的爱好发明,市人才办因势利导、一人一策,注重开展精细化服务对接,尽力创造机会和平台满足人才的要求,让人才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近年来在各条战线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代表,比如重庆市北碚区原卫计委主任柳宗蓉,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组织老党员对口帮扶贫困学生,投身谋道镇公益宣传,受到群众普遍好评;四川省心理专家杨兰热爱志愿服务,主动请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谋道镇安排专门场所成立心理咨询室,吸引一大批志愿者接续参与;“暖心工程”引进人才杨蓥,职业是警察,爱好是科技,回乡工作后安排在城区派出所工作,疫情期间结合自身专业爱好,自主开发“利川市卡口查验系统”,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用其所需。人才最需要的是机会和舞台,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拓展事业发展空间,才能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发光出彩。利川市坚持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对接、与园区对接、与项目对接,通过组建研究所、项目合作、科研技术合作等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起黄连道地药材研究中心、木本油料研究中心、中国莼菜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让引进院士、博士参与研发药材、莼菜、山药、马铃薯等特色农业产业,或对全市特色农业产业进行长期指导,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同时,通过搭建人才超市、“利川红”梦想小镇、利川电商产业孵化园、湖北远景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吸纳引进创新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基层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以“产业链”壮大“人才链”。

人才怎么留:善“气”迎“人”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引得进是基础,用得好是关键,留得住才是目的。利川市下大力气营造重才、识才、爱才、惜才浓厚氛围和强大气场,让人才有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

靠党建引领,让人才找到组织。党管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利川市“候鸟”队伍庞大,“候鸟”党员人数众多,只有把人才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用好人才和服务人才。2018 年,创新设置了“候鸟”人才党支部,按照“不收党费、不发展党员、不接转党组织关系”的原则,遵循“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具体管理方式,让“候鸟”党员有了组织、有了阵地、有了归属感。借助“候鸟”人才支部平台,“候鸟”人才得到了更及时便捷的服务,确保“候鸟”人才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作用,同时也更加畅通了投身利川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渠道。

靠诚心感化,让人才受到礼遇。“候鸟”人才不是“冒”出来的,是“问”出来的。2018 年市委决定开发“候鸟”人才资源,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一班人”把工作战线搬到了苏马荡现场,穿上利川市人才办的“马甲”,从广场上唱歌跳舞的艺术爱好者开始寻找线索、发放传单,白天敲门、晚上数灯,逐楼逐栋、逐家逐户登门遍访,“三顾茅庐”也是习以为常,凭这种“踏破铁鞋”“不破楼兰”的决心,凭这种“爱才如命”“走火入魔”的执着,奇迹终于出现了,一座人才“富矿”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其中很多各领域的重量级人才被挖掘出来,纷纷加入了利川市“候鸟”人才库。随着“候鸟”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多“候鸟”人才被诚心感化,主动推荐更多的人才,“候鸟”人才工作已经进入了以才引才、以才荐才的良性轨道。生物物理学泰斗丘冠英已过耄耋之年,利川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员登门拜访,他认真填写“候鸟”人才信息表,表示愿意推荐学生为利川服务。湖北省发改委退休干部李成荣,一次性推荐了 4 名省农科院专家。重庆市委党校三级教授刘康被利川市的热情所感动,主动请缨做利川市委党校兼职教授,帮助培养年轻骨干教师,为利川干部教育培训作贡献。

靠服务保障,让人才感到舒心。让更多人才由“要我来”向“我要来”转变,离不开专业化、精细化的人才服务保障。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关爱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文件精神,印发《及时奖励实施细则》,真情关爱人才,激励担当作为。专门出台“候鸟型”人才支持政策文件,为“候鸟”人才提供八折购房、民宿免费住、医疗绿色通道、发放交通补贴等优惠政策。想尽千方百计留住人才的家庭,为人才配偶调动、子女入学、家庭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尽力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走访慰问、定期座谈交流等制度,设立人才 QQ 群、人才微信群,搭建“人才朋友圈”,向人才通报地方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规划,征求人才对当地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邓锐 徐贤翔)

(责编:周倩文、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