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守护关键节点 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

2022年06月14日08:59 | 来源:湖北日报
小字号

湖北是长江干流岸线最长省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三峡水库坝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双重使命。湖北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今年收尾,荆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修复工程年内开工,这两大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保障母亲河永续发展。

地处长江生态安全关键节点

“项目区是长江生态安全的关键节点,做好保护修复工作,意义重大。”得知荆州项目以第三名通过评审,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难掩兴奋。

该项目区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腹地,北有引江济汉干渠连接汉江,南有虎渡河、松滋河、藕池河、调弦河“荆南四河”直通洞庭,长江水在此向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分流。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威胁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生态安全,即该区域的污染物既可流入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又可通过引江济汉工程流进汉江。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项目区属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也是长江干支流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重点区域。

项目也是长江中游一体化修复的关键支点。2018年,自然资源部批复了我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和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同时入围。湖北三峡地区位于荆江上游,湖南洞庭湖流域位于荆江南岸,实施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在生态空间上,可以与湖北湖南已经实施的两大系统修复治理项目衔接。“通过上下游、南北岸协同治理,实现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整体恢复。”项目负责人说。

改变单一治山治水传统模式

该项目区河湖纵横、水系密布,境内有湖北第一大湖泊洪湖、第三大湖泊长湖,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有珍稀国宝麋鹿1100头,国家I级保护动物江豚近80头,有“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100多只,同时也是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

受围湖造田、围湖养鱼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影响,长江荆江河段及洪湖湿地环境一定程度遭到破坏,河湖湿地功能退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十三五”期间,湖北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项目区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Ⅴ类水体全部消除。但单一的污染防治,难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从“及格”到“良”“优”。

“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整体保护、协同治理,重塑流域生态系统。”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改变过去单一治山、单一治水的传统模式,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共同体,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实行一体化修复,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之间找到平衡点。

根据方案,荆州项目既包括长江岸线修复、四湖流域水系连通、洪湖长湖湿地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也包括江汉平原农业面源污染、绿色循环种养、水葫芦水花生等外来物种入侵整治等农业环境治理工程,还包括天鹅洲长江故道保护、洪湖沉水植被种子库基地建设、松材线虫病防控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用3年实现多重效益共赢

“经过3年系统修复,项目区生态环境将显著改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项目负责人对修复效果充满信心。

依据实施方案,项目区将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4937万公顷,其中长江岸线600公里,生态湿地847公顷、珍稀动植物栖息地400公顷、生态缓冲区1300公顷。通过系统修复,将整体提升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流域湿地群生态系统,流域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67%以上,洪湖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新增碳汇能力约29.60万吨/年,确保“一江清水东流”。

项目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有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每年生产商品粮50亿斤以上,是“中部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修复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有效保障粮食绿色生产,端牢中国饭碗。同时整体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促进区域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重现革命老区“水美鱼丰民乐”盛景。(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唐玥、闫百征)

(责编:肖璐欣、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