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扎实推进渔业现代化 扛牢水产大省责任
湖北农业因水而兴、因渔而名。2022年淡水水产品总产量500.42万吨,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为保障“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作出了湖北贡献。
10月19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现场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湖北正全力扛稳扛牢稳产保供政治责任,有力有效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擦亮渔业发展绿色底色
“春看花、夏采荷、秋闻香、冬观鸟。”武汉市东西湖区万亩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基地占地面积2.3万亩,通过对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分散不规则、水系不合理的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如今,这里水质透亮,环境优美,不但可作为“武汉活鱼仓库”和“亲鱼培育基地”,还能成为市民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通过“生态沟渠+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等多种、多级生态净化治理模式,该基地实施养殖尾水治理工程,池塘尾水经过过滤等程序,进入生物净化池,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物质,进一步净化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循环利用,构建现代渔业“科研+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样板。
这是湖北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渔业的缩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蒋星华介绍,近年来,湖北推广循环水工厂化、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等现代养殖方式,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极,全省设施渔业规模达到686万立方米。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程,为渔业绿色发展上“保险”。湖北编制了专项规划,全面推行“三池两坝”、复合人工湿地等治理模式,已改造治理连片养殖池塘157.8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共赢、生态环保”的生态养殖模式,助力湖北渔业发展提质增效。2022年稻渔面积802万亩,稻渔水产品产出近100万吨。
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保护长江鱼类资源,2011年,武汉农业集团在黄陂武湖投资成立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占地1580亩,为长江青鱼种质基因库500组原种保种。2012年,获批为国家级原种场。
青鱼原种场长年为国家种质基因库保护长江青鱼原种500组,每年向社会提供长江原种亲本3000组,年繁育优质青苗鱼苗2亿尾。
“湖北依托科研优势,推动品种、技术、装备等研发创新,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蒋星华介绍。
在做强种业“芯片”方面,湖北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出19个水产新品种,攻克黄鳝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展长江野生鱼驯化繁育“6条鱼工程”,长江“刀鱼”首次实现人工养殖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2家,年繁育水产苗种1300余亿尾。
同时,坚持“一品一业”,特色品种集群发展,小龙虾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465亿元,黄鳝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产业链“链”出发展高质量
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到350.8亿元;在仙桃,一条黄鳝,已游出一个50亿的富民产业……蒋星华表示,湖北省领导担任特色淡水产品产业链链长,出台“虾十条”“鳝七条”等支持政策,推进产业加速升级。
在加工上强链,每年安排2亿元项目资金,支持加工企业技改扩规,水产品加工能力突破260万吨,加工产值近600亿元。
在品牌上延链,湖北举办湖北农博会、潜江龙虾节、仙桃黄鳝节等活动,全力打造潜江龙虾、仙桃黄鳝、鄂州武昌鱼、荆州鱼糕等区域公共名牌。
在业态上补链,加快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直销、团购等新业态,建成各类水产品交易市场300多个。湖北省休闲渔业经营主体6733个,年接待1241万人次。
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养护资源,推进人水和谐。湖北坚持不懈打好长江禁渔持久战,全面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近年来,江豚频繁现身长江湖北段,成为长江大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证明。
湖北坚持科学有序增殖放流,累计放流水生生物苗种80多亿尾,放流中华鲟子二代150多万尾。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2017年的不足1亿尾提升到2022年的78.7亿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