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和合”引领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5】

在武陵山区深处,一支由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科技服务队穿梭于田间地头,他们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茶园害虫识别及预警系统,为当地农户解决病虫害难题;在中南民大的校园里,一场由该校和喀什大学联合举办的“和合杯”电子创意大赛激荡着青年学子的创新热情。这些场景,正是该学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根民族地区、践行科技报国使命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中南民大电信学院以“服务”为笔,以“和合”为墨,将和合育人、产教协同的实践平台延伸至民族地区发展一线,既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也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出色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写下鲜亮注脚。
科技为源,照亮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
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片片翠绿茶园正因科技赋能焕发新生机。中南民大电信学院与当地共建的“智慧茶园”里,由师生团队研发的集成尖端的图像识别技术与物联网(IoT)平台,帮助茶园建立了害虫识别和预警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山区茶园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生态友好性。
“在智慧茶园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一个由冷冰冰的代码构成的系统,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帮助到农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智能系统。”该项目的主要参与学生电信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文茜说道。茶园的管理者殷卫平反映:“采用这套管理系统后,茶园管理人手变少了,同时,能够实时掌握茶树生长状况,对茶园的管理研判更精准,对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也变少了,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而管理效果更显著了。”这一技术的落地,是该学院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缩影,也是服务民族地区的实际行动。
自2020年以来,中南民大电信学院选派多名教师扎根一线,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人才队伍优势、科学研究优势助力地方企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南民大力量。
在科技赋能民族地区的版图上,中南民大电信学院的实践足迹不断延展。学院与湖南省龙山县茨岩塘镇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科普进乡村服务站”,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搭建“高校-乡镇”实践平台;针对村里需求,与该县甘露村在党建、科技助农等方面加强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在德保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和凭祥市民族希望实验学校,中南民大电信学院的老师们分场地针对教师、学生开展了不同内容的科普讲座,与学生开展科技实践互动,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从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到祖国的南疆,学院正以多元合作模式,书写着科技赋能民族地区发展的立体篇章。
竞赛为线,绘制民族团结画卷
在2024年的春天,一份跨越4000多公里、来自的英雄之湖——拉齐尼湖的水,从新疆喀什被带到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南民大旁南湖的水一同浇灌在该校南湖园的石榴树根部。用拉齐尼湖的水和南湖的水共同滋养的石榴树,满载了两校师生的友情和浓厚的民族团结情。跨越千里,科技合作的纽带同样在新疆喀什延展。中南民大电信学院与喀什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同推进交换生培养、师资交流、联合赛事和共建课程等事宜,两校不仅共享实验室资源,更共育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科技种子。
在中南民大电信学院的育人版图中,专业技能与民族团结教育始终并行。学院与喀什大学联合举办的“和合杯”电子创意大赛,正是这一理念的璀璨结晶。
融合新疆刺绣和剪纸技术等元素的维汉双语标注的中国地图、镶嵌着“小石榴籽”的石榴型PCB板、写满五十六个民族的电阻板……透过这些作品不仅看到了同学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习日常,更是工科生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告白。“通过参与这个活动,我和喀什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了很多交流,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中南民大电信学院2021级本科生朱彩说道。
“虽然在比赛前期有过紧张、忐忑,但在进行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我经常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感,中南民大的同学对我们来自喀大的同学都很友好,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和合’二字的含义。”喀什大学2022级本科生王浩翔激动地说道。“和合杯”不仅是跨校合作的桥梁,更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课堂。通过和喀什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合作,“和合杯”电子创意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友谊和成长,更借助赛事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探索在理工科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迈出了坚实一步,成为跨地域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样本。
“这个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去年还只是我们两校间的比拼,如今,赛事已扩展至新疆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我觉得非常意义。”比赛指导老师、中南民大电信学院“和合工作室”负责人向红介绍说,每年决赛的举办地点是两校轮流制,今年决赛在喀什大学举行,大家的热情非常高。
工作室为帆,驶向“和合”育人新航程
作为“和合杯”电子创意大赛的主要负责部门,中南民大电信学院“和合工作室”也在持续探索工科与人文的融合之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营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从“和合体育大课堂”到短视频宣讲,工作室正尝试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文化认同。“之所以把工作室取名为和合,是希望在我们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元素。”向红老师说道。
据悉,“和合工作室”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民委“道中华”高校工作室。工作室秉持多元育人理念,通过“2+5”双向育人模式,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其中,“电亮计划”为同学们搭建广阔平台,助力他们在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托举计划”则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学习与实践中收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五维一体”志愿服务矩阵,更是让同学们在助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将奉献与成长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
此外,“和合工作室”还将脚步踏入湖南省龙山县茨岩塘镇、新疆喀什等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开展科普活动,把科技的魅力与知识的力量传递给民族地区的孩子们,让探索科技奥秘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跨校联合竞赛的民族融合到民族地区科普活动的薪火相传,从石榴树的携手灌溉到智能茶园的普惠民生,中南民大电信学院立足实际,时刻谨记思想引领,始终将培养既具备扎实工科专业素养、又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作为学院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工科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未来,中南民大电信学院将继续以“和合”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新时代铸牢教育与工科人才培养齐头并进的新篇章。(文/图 王科然 覃冰雨 龙华)
(责编:王郭骥、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