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周觀察】荊楚大地暴雨肆虐,災情不利疫后重振

范昊天

2020年07月07日13:2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暴雨黃色預警,暴雨橙色預警,暴雨紅色預警!

7月4日以來,受第六輪強降雨襲擊,湖北江河湖庫水位不斷攀升,荊楚大地防汛壓力劇增。7月6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防汛應急響應提升為Ⅲ級,武漢市防汛和排澇雙雙應急響應提升至2級﹔潛江市更是將應急響應從Ⅲ級提升至1級。

據湖北省應急管理廳統計,截至7月7日7時,連續4天的強降雨造成武漢、黃石、宜昌等12市州39縣(市、區)97.4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人,緊急轉移安置476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49.84千公頃。

汛情即是命令。為切實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湖北災情嚴重地區按應急響應預案要求,數以百萬計的干部群眾駐守防汛一線,加強巡堤查險,嚴防死守。

7月6日,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大道路段積水嚴重,交警付敬忠穿著拖鞋站在積水中,引導車輛有序通行。(羅維舟攝)

50年一遇連番強降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億

6月8日入梅以來,湖北遭遇了連續六輪強降雨襲擊,創下自1961年以來50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全省平均降雨量達387.3毫米,襄陽、荊門、宜昌等地日降雨強度超過有記錄歷史﹔武漢、黃岡等11個市州降雨量超過400毫米﹔黃岡、仙桃等局部地區降雨量超過500毫米。

6月21日凌晨開始,黃岡市英山縣突降暴雨,到第二天中午,該縣溫泉鎮累計降水量達到500毫米,暴雨正急時,溫泉鎮坡兒垴村洪水溢出河道,58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水存在21日下午1點50分左右帶領4名干部四處巡查時,失足落入河道,被洪水沖走。經過多天的搜救,至今仍下落不明。

6月27日,特大暴雨讓鄂西水電名城宜昌沖上了熱搜。據當地氣象部門統計,27日4時至28日8時,全市最大累計雨量293.2毫米,多處氣象站降雨量達到百年一遇標准。

受此輪強降雨影響,宜昌城區及當陽、長陽、遠安、興山、秭歸、夷陵等地不同程度受災,造成人員失蹤、城區內澇、交通電力中斷。全市400多處道路因塌方中斷,宜昌主城區出現大面積停電和內澇積水。

6月29日10時許,恩施州巴東縣水布埡鎮長嶺村四組發生山體滑坡,滑坡方量約100萬立方米,省道S364(五巴線)K93+400米處全部垮塌,導致五巴線中斷。滑坡還導致水柳線一座35千伏鐵塔倒塌,4棟民房共15間住房毀壞。

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入汛以來全省受災超過500萬人次,因災死亡7人、失蹤1人,緊急轉移安置近4萬人次﹔因災倒塌房屋1776間,不同程度損壞房屋2.8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億元。

宜昌消防隊員在緊急轉移受災群眾(資料圖)

緊急下撥5000萬元防汛應急資金,各地搶險救援全面展開

暴雨洪澇災情發生后,湖北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要求各地全力做好災害監測預警、精准防控、應急值守,全力組織搜救被困群眾,做好遇難人員善后工作,緊急轉移受威脅人員,全力組織交通疏導、隱患排查、泄洪騰庫、搶修用電等各項工作。省委書記應勇、省長王曉東等領導同志高頻次赴長江沿線、部門戰線、抗災一線檢查督導、鼓舞士氣,省政府緊急下撥5000萬防汛應急資金。

7月2日,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向宜昌等受災嚴重地區緊急下撥棉被、毛毯、毛巾被、T恤衫、單衣5個品種救災物資1.2萬件(床),派出廳領導帶隊的工作組赴各地指導防汛救災工作,督導災區落實防汛措施和救災政策,確保受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湖北“天大的事”。早在汛期到來之前,湖北便未雨綢繆,提前謀劃。4月17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應勇書記明確指出,治荊楚必先治水。要用最完備的防范手段最大程度避免災害發生,以最有力的救災舉措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

疫情期間,湖北把防洪工程建設復工作為“停不得工程”,推動江河堤防上的27處明口工程全面完成復堤任務,241個一般性水毀修復項目全面修復到位,聯合多部門排查隱患1627處。

盡管如此,伴隨接踵而來的大范圍強降雨,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7月2日,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已經在長江上游形成,當日10時三峽入庫流量漲至5萬立方米每秒。

7月6日7時至7日7時,江漢平原、鄂東南、鄂東北、鄂西南暴雨到大暴雨。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有3個縣市區,降雨量超過100到200毫米的有25個縣市區。截至7日7時,沙市至九江段水位全線上漲,最大漲幅0.46米(黃石站)。監利站水位35.84m,超警戒0.34m﹔蓮花塘水位33.00m,超警戒0.50m﹔螺山水位32.11m,超警戒0.11m﹔漢口水位27.30m,與警戒水位持平。全省有1000余座水庫超汛限水位。

接下來的形勢也不樂觀。據湖北省有關部門預測,7月中旬之前還有3次降雨過程,上游來水,加之洞庭湖、鄱陽湖兩湖“頂托”,進一步加大了長江湖北段的防汛難度。

7月2日,長江三峽樞紐開啟深孔泄洪 新華社發

消除水患之苦,唯有未雨綢繆

作為國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省份,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陣痛期和恢復期。特大強降雨,造成很多地方城市內澇,房屋、田園被毀,農作物絕收,交通、電力、通訊中斷,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也給疫后重振帶來更大困難和挑戰。

才從新冠肺炎疫情緩過勁來,能否經受得住防汛考驗?全國人民的目光再次投向湖北。

湖北被譽為“千湖之省”,境內長江干線佔長江總長度的1/3以上,江漢平原沃野千裡、澤湖遍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反過來也造成了歷史上頻繁的洪水災害。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從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陽縣城陵磯,長江荊江段河道彎曲,洪水宣泄不暢。而荊江的北岸就是地勢低平的江漢平原,極易潰堤成災。1998年,一場席卷長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湖北沙市、石首、洪湖、監利、嘉魚、武漢等多地被淹,上千萬人受災。全省230萬抗洪大軍在大堤上連續奮戰80多天,用血肉之軀構筑生死防線。

這些年來,湖北各地持續興修水利、加固堤防、疏通水道、排除隱患,特別是“國之重器”三峽工程的建成進一步發揮了防洪蓄洪、錯峰調度的巨大作用,但防汛任務依然艱巨。

今天上午,記者從省防辦獲悉,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浠水縣白洋河水庫水位陡漲,大壩土體趨於飽和,7月6日12時左右出現滑坡,垮塌接近1.5米,脫坡面積達到2400平米,嚴重威脅大壩安全。截至今日5時,當地已轉移2.8萬余名群眾。

而4年前的梅雨季節,湖北遭受“98+”暴雨洪水襲擊。7月6日,武漢爆發百年一遇的洪水,城區多處被淹,導致部分公交線路停運,多個地鐵站臨時關站,網友戲稱來武漢“看海”……

時至今日,“遇雨即澇”現象仍然屢次上演。拋開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城市防洪和排水系統的不給力也是重要原因。有關專家指出,湖北省有37座防洪城市和一大批區域中心城鎮,普遍存在地下管網排澇能力不足、河道湖渠疏浚維護乏力、調洪空間被壓縮等問題,遭遇強降雨時極易引發城市漬澇,嚴重影響群眾出行和生產生活。

唯有未雨綢繆,從理順機制著眼、從改善硬件著手,才能真正打破“遇雨即澇”的魔咒,讓湖北人民不再飽受水患之苦。

全省各地應進一步增強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完善城市地下管網工程建設、更新,形成多部門聯動、相互配合、各司其職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責任機制,將城市內澇、黑臭水體、道路塌陷等突出問題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運用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信息化等手段加強城市風險防控、預知預判和精細化管理。

7月6日,受連續強降雨影響,黃岡市羅田縣一道路被沖垮(吳德浩 攝)

(責編:周恬、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