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洪水讓路,這是一次尊重自然規律的戰略轉移。
7月12日下午3時40分,黃梅縣小池鎮防指下達行洪令,工作人員開動挖掘機對濱江圩圩堤開挖,這是濱江圩65年來首次平垸行洪。截至當晚8時,該縣濱江圩、團洲圩和老洲圩三大民垸約1.2萬群眾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行洪,為下游減壓
江水拍打著堤壩,低窪處已有積水,小池鎮濱江圩圩堤危機四伏。
小池位於長江湖北段出口。連日來,受上游來水擠壓,下游鄱陽湖頂托,加上區間極值降雨,長江小池段水位猛漲。7月12日12時,小池段水位已達22.62米,直逼23.25米的保証水位,居歷史第二。
按省防指通知要求和防洪調度方案,省市縣緊急會商果斷決定,近期將適時運用黃梅、武穴共5個民垸行蓄洪水。武穴市、黃梅縣防指測算,武穴新洲圩、利豐圩加上黃梅濱江圩、團洲圩、老洲圩,5大民垸可行蓄洪水總計超過1.5億立方米。
濱江圩最先達到行洪水位22.60米。黃梅縣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張良俊介紹,1954年,長江洪水中,濱江圩圩堤和黃廣大堤遭受重創。自此,濱江圩即便經歷1998年大洪水也未曾平垸行洪。
“有濱江圩等圩堤作為第一道防線,黃廣大堤(指黃梅至武穴段長江干堤)65年來沒有經歷過洪水考驗。”黃梅縣委書記馬艷舟說,預計7月13日起,黃廣大堤將逐步遭遇擋水壓力,正抓緊備足人力物料、除草清障,嚴防死守,確保長江干堤安全。
轉移,日夜兼程不停歇
團洲圩地處黃梅縣新開鎮,堤長4.8公裡,是該鎮攔截長江洪水的第一道防線,圩內8個村常住人口近萬人。
7月12日下午2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團洲圩六咀村。靠長江一側的房屋,架空層大半淹沒在江水中,多數民宅大門緊鎖。
“我家地下層的積水,還差五六步台階就淹到一樓,昨天村裡開始通知轉移。”63歲的村民高柳生正在收拾生活物品,准備轉移,“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從沒見過這大的水。”
村民胡銀鳳從附近單洲村開著鏟車趕來,幫親戚轉運糧食﹔六咀村村民聶萬裡用三輪車,為鄰居甘勇軍拖家具……
“堤下的房屋地勢低,一旦行洪將全部淹沒。”六咀村黨支部書記段新國說,7月10日晚起啟動大轉移,老弱婦孺已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18歲到65周歲身體健康的村民上堤防汛。
在黃梅縣小池鎮濱江圩外,圩內住戶徐金霞告訴記者,7月11日晚上,家裡停水停電后,她和老伴就轉到小池鎮上的女兒家居住。
安置,讓群眾安心住
過萬群眾如何安置?絕大多數投親靠友,其余由政府負責安置。
“准備到妹妹家借住一段時間。”7月12日中午1時許,團洲圩白沙村55歲的村民劉洪亮騎著三輪車,載著老伴前往單壩垸村,“電冰箱、洗衣機、家具等物品,已經搬運到二樓,出門就帶了一些生活用品。”
濱江圩江榮枝一家四口,集中安置在小池鎮華之康醫院三樓。“一家人住一個套間,吃飯、洗熱水澡不愁,安心等洪水退了再回去。”
蔡山鎮老洲圩,422名群眾7月12日下午5時前全部轉移。鎮委副書記劉方說,兩戶五保老人被安置到李英小學,其他人在長江堤內均建有新房。
新開鎮第二小學是團洲圩轉移村民的集中安置點之一,主要安置老弱病殘、行動不便或者無法投親靠友的村民。帥濤一家三口住在二樓,“條件還可以,在學校食堂統一吃飯。”
黃梅縣縣長劉欲曉表示,將盡最大努力,確保安置群眾的生活和防疫安全。(江卉 柯利華 吳慕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