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喝上干淨自來水已有一年多了,從前年冬天到今年夏天,家裡從來沒有斷過水。”8月4日,在鄖西縣三官洞林區蒿坪河村4組村民鄧有喜家中,鄧有喜的妻子張平女正在洗衣服,擰開水龍頭,清澈透亮的水“嘩嘩”流出,張平女一邊洗衣服,一邊開心地說。
在鄧有喜家牆上的貧困戶脫貧信息卡上看到,鄧有喜全家3口人,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已經脫貧。張平女告訴記者,丈夫在外打工年收入24000多元,她在家裡照顧孩子,發展一些種植養殖產業,預計今年全家收入有30000多元。
張平女介紹,她是11年前從內蒙古嫁到蒿坪河村的,剛嫁來時,村子不通路,手機打不通,連吃水都成問題。現在家家戶戶通了水泥路,電視、手機都有了信號,家裡買了兩輛摩托車,特別是最讓她頭痛的飲水難題解決了。
“政府怕我像過去村裡幾個外省來的媳婦一樣留不住,鼓勵我家發展產業,想方設法地幫助我們解決飲水難題,現在日子過得這麼好,我一定會好好珍惜。”張平女笑呵呵地說。
三官洞林區山大人稀,共有5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1264戶3999人散居在林區的喀斯特地貌的溝溝岔岔之中,常年地表無水,又屬高山高海拔林區,霜凍期長。每年冬季來臨,集鎮所在地裸露地表的自來水管網極易凍裂,村子經常連續3個月無自來水可用。
2018年,三官洞林區爭取了220萬元資金建設飲水工程。2019年2月,群眾盼望已久的集鎮新水廠投入使用。在水廠看到,淨水構筑物主要包括網格絮凝池、斜管沉澱池、無閥快濾池、清水池、加藥間、消毒間、配電及自控間、管理房等,配套有自動化加藥設備、消毒設備、水質儀表、自控系統等,實現絮凝劑投放、沉澱池排泥、過濾池反沖洗、清水池加氯等重要工藝流程的自動化控制。水廠的原水水質、水量和出廠水水質、水量、水壓都可在線監測,制水管理基本達到“無人值守”。
現在三官洞村、蒿坪河村和集鎮所在地的群眾,徹底告別了冬季吃水難的歷史。
鄖西年均降水量不足900毫升,是湖北省最干旱的地區,十年九旱是常事,一逢干旱群眾一直在喊“渴”。在14.8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10余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是落實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底線”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何消除鄖西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的“水困”“水愁”?自脫貧攻堅以來,鄖西縣委、縣政府面對群眾安全飲水亟待解決的困境,在財政舉步維艱的情況下,下定決心啃下“硬骨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投入,加大地方配套資金投入力度。
該縣聘請水利部門專家尋找症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成存水難蓄水難,以致“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統籌整合水利、財政、扶貧等項目資金,按照“全域安全飲水”的指導思想,用3年時間鞏固提升了17個標准化集鎮水廠,精心規劃設計了269個飲水困難村的飲水工程。
鄖西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陳剛介紹,自2016年以來,鄖西整合各類扶貧資金4.04億元用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建成各類飲水工程1580處。新建聯村小水廠49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658處和分散飲水工程855處。解決了269個村、1116處易遷安置點、24.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困難問題。
“要徹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除了要解決水源問題,還必須實現建管同步,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得成、有人管、管得好、長受益’。”陳剛說。
鄖西出台了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和運行管理經費等制度,村級飲水工程由村級聘用專職管水員管理,縣水利部門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每一塊水表給予15元的管理經費補貼,實行“國建村管”。分戶飲水工程由縣水利部門免費提供管材,實行“自建自管”。
在人員保障上,縣政府從縣公益崗中按照“一村一名”管水員的標准配置,負責全村的飲水工程日常管理和維修養護工作﹔在經費保障上,縣政府及水利部門把飲水補助經費納入預算草案並按預算劃撥到鄉鎮,由鄉鎮統一考核、統一發放,讓管水員像電管員、路管員一樣,村村有,收入穩,管長遠。
如今,鄖西14.8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10.03萬非貧困人口的飲水困難問題已基本解決。一股股安全水、放心水流進了千家萬戶,讓大部分勞動力從找水、拉水、背水中解脫出來,過上了“水靈靈”的生活。(吳玉鬆 楊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