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湖北省鶴峰縣中營鎮白鹿村的獼猴桃種植基地,滿坡翠綠,一垅垅、一枝枝、一簇簇的果實挂滿支架,著實讓人喜愛。張明橋一大早便來到基地,查看獼猴桃的生長情況。
“多虧了這條好路子,日子是越過越好。”今年43歲的本地村民張明橋高興地說。因勤勞務實,他和郭漢洲兩人被村民推選為基地管理人員,每年工資4.5萬元。目前獼猴桃已進入果實成熟關鍵期,一點都不能馬虎。
群山環繞的白鹿村地勢險峻,土地資源匱乏。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167戶4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155人,是該縣51個貧困村之一。2016年前村集體經濟收入空白。
就在這一年,湖北省林業局、鶴峰縣扶貧辦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經過調研論証,發現這裡終年雲霧繚繞,濕度極大,決定把種植獼猴桃作為全村脫貧的支柱產業。
起初,這一做法未得到村民們的信任。“大家覺得這是村裡搞形式,想撈點扶持資金。”村黨支部書記蘇萬斌回憶,因為山林中野獼猴桃遍地都是,村民們覺得沒有種植的必要,更何況還要佔地、開荒。
為獲取信任,當時的駐村工作隊隊長、湖北省林業局干部方靖同村干部逐一到村民家中走訪,向他們介紹村裡土壤條件、生態資源優勢以及黃心獼猴桃的市場前景,讓他們了解良種獼猴桃種植的可行性。
隻要田地較為肥沃且平整,村民們都種植了茶葉或農作物,加上山林土地承包到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省林業局提供產業扶持資金75%、村民自籌資金25%,以“村委會+基地+農戶”模式,流轉坡陡石頭多的黃仕嶺和生田堡等荒坡面積260畝,建立獼猴桃果園基地,並邀請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專家、林業系統技術人員保駕護航。
土肥改造、技術培訓、專人管理……駐村工作隊與村支兩委組織村民,用鋼钎、鐵錘鑿開石頭,用背簍從山下背來鬆土和肥料,僅用一個多月時間,硬是在石頭縫裡造出大片梯田﹔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訓村民。同時,聘用兩名專門人員從事獼猴桃日常管理。
通過4年的努力,石頭山變成了“綠色財園”。2019年,獼猴桃成功挂果,總產量接近10噸,產品供不應求,除了駐村幫扶單位訂購一批外,其他在本地銷售一空。僅此項就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6萬元。
“這是實實在在的‘金果子’呀。”蘇萬斌說,基地帶動160余戶村民增收致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今年的挂果面積在去年的基礎上又增加50畝,預計總產量可達20噸,總收入近40萬元。(汪正璽 郭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