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易地搬遷安置點鳥瞰。
8月27日,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易地搬遷安置點,村民用上了清澈的自來水。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蔡俊
“來,喝喝我們這裡的清茶!”8月27日,中央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保康縣趙家山村,村黨支部書記趙祥華熱情地打招呼。清澈的水中,碧綠的茶葉根根分明,茶香沁人心脾。
2017年以前,即使家裡的茶葉再好,也隻能泡出“黃茶”“黑茶”。
問題出現在水上。保康縣七成以上地區就屬喀斯特地貌,多溶洞,難蓄水。“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千百年來,本地群眾祖祖輩輩為水愁、為水困。2017年,海拔1000多米的趙家山村打出483米深井,村民終於喝上干淨清澈的水,開啟新的幸福之路。
深井解了千年渴
有了錢,你最想做什麼?
2017年以前,趙家山村的村民一定這樣回答:打一口好水井!
保康縣是襄陽市唯一的全山區縣,水源靠天收。由於缺水,過去村裡每家都有一口水窖,儲存的水放不了幾天就會變臟甚至變質。
“用水的辛酸,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趙祥華嘆了一口氣:一盆洗臉水,一家人輪流洗,洗成了黑水還舍不得倒﹔辦紅白喜事,最期盼收到的禮物是兩擔水﹔甚至專門有人做起了拉水的生意。
不是沒有想過打井,但喀斯特地貌無法打井是大家公認的事,沒人敢輕易嘗試。
趙祥華曾大著膽子打過井,但打到180米深時遇到了“天坑”,已投入的幾十萬元打了“水漂”。“這個年輕娃子沒經過事,喀斯特地貌能打出水來?真是天方夜譚。”面對老百姓的質疑,趙祥華如坐針氈。
“不要灰心,打井不能蠻干,要講科學。”保康縣委書記張世偉給趙祥華打氣。
2017年4月,為徹底解決該村飲水安全問題,保康縣探索打深井取水,邀請地質勘探專家,精確定位找到地下水源。
當60根合金鑽頭連成的360米“神針”插入地下350米時,一股清泉在空壓機的增壓下汩汩流出﹔打到483米時,出水量達到100多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居民日常用水需求。
“有水了,有水了!”村民自發放起了鞭炮,笑中帶淚,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
山村迎巨變
依托水井,趙家山村新建了佔地850平方米的趙家山水廠,配套建設200立方米儲水池,購置降氟、消毒設備,安裝自動監測控制系統,實現水廠無人化值守和自動化控制。
目前,趙家山水廠日出水量可達200立方米,甘甜的安全水順著一條條管線歡快流動,流進了千家萬戶。
趙家山水廠是保康縣乃至我省在喀斯特山區打出的第一口深水井,也是襄陽市破解喀斯特地區飲水難題的一次創新性探索。隨后,保康縣繼續搶抓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的機遇,累計投資1.7億元,徹底解決了8.3萬名貧困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幸福水”流入百姓家,趙家山村迎來了巨變。
用水成本降到了每立方米5元,老百姓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下,紛紛開始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子。
王樹強計劃建設規模化養豬廠。過去他養了十幾隻母豬,由於水質不好,豬老是生病,規模總做不大,年收入大約1萬元。村裡用上安全水后,他的養殖規模迅速擴大,上半年賣小豬的收入就超過20萬元。現在,他計劃建設自動飲水、自動投料的現代化養豬廠,規模在500隻左右。
紅紅火火的線椒賣到了上海
水思源安置小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名字取自“飲水思源”之意。
“來我家看看!”四組村民張繼濤熱情相邀。寬敞整潔的房屋內,一箱箱火紅的線椒格外醒目。
2017年,在村裡綠又鮮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他種了25畝紅線椒。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線椒賣到了上海。“去年行情好,每斤賣到了四五元。”捧著一把火紅的線椒,張繼濤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年收入大約有6萬元。
“放心,今天就發貨。”走進雙鑫合作社老板韓元龍家裡,韓元龍正在聯系業務。他的家裡堆滿了裝紅線椒的紙箱。
過去,因為村裡交通不便、飲水困難,不到20歲的他“逃離”了家鄉,在東莞打拼,當上了快遞員。2017年,得知村裡通了水,他立刻回鄉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600畝土地種植紅線椒,還種了100多畝南瓜,帶動該村100多村民一起種。線椒賣到了山東、安徽、浙江和湖南。
稱重、打包,穿著大紅色長裙的萬燕枝十分亮眼。萬燕枝是豐民合作社的老板。此前因為缺水,她的線椒種植面積一直在200畝左右徘徊,高峰時期,她光是花在運水上的錢,一天就要2000元。現在,合作社基地已經擴大到了1800畝,還帶動了其他幾個村的貧困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