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個水稻優質品種充實荊楚“米袋子”

2020年09月16日09:48  來源:湖北日報
 

什麼樣的大米好吃又好賣?記者9月9日從省農科院獲悉,該院副院長游艾青帶領我省水稻“三優”科研團隊歷時2年,篩選出32個適合湖北種植的優質高效專用水稻品種。通過配套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種植優質水稻品種,每畝田可節本增效150元以上。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500多萬畝,產量佔糧食總產的70%。然而,優質高效品種不足、綠色高效模式不多、稻米品質不高、品牌不響等問題,一直制約我省水稻產業提檔升級。2018年下半年起,游艾青帶領團隊在江漢平原、鄂中北、鄂東南三大水稻主產區,開展優質專用品種篩選。為適應不同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團隊將收集到的60個本地水稻品種和20個外地水稻品種,分為高檔優質稻品種、適合機械化生產的雜交稻、再生稻和優質中粳稻四組,從味道、外表、產量三個方面,開展田間對比實驗。

游艾青介紹,高檔優質水稻主要供應高端市場,要求外表晶瑩細長、直鏈澱粉含量和膠稠度高。雜交稻主要供應中低端市場,兼顧品質和產量,以日均產量、抗倒伏、抗病虫、 耐熱為主要篩選指標。再生稻品種篩選則重點看頭季米質和再生季產量。中粳稻種植要滿足不同熟期小麥的接茬需求,品種篩選看適應性、抗倒伏等指標。

良種出高產,良種要良法。團隊在篩選品種的同時,在荊州、襄陽、黃岡、荊門等地,建成1.8萬畝核心示范樣板,進行優質品種應用以及配套保優栽培技術示范。核心示范區優質品種應用率100%,機械化率達90%,每畝節本增效200元。同時,帶動周邊示范區62萬畝,優質品種應用率80%以上,機械化率85%以上,每畝節本增效150元。(汪彤、周雷、陳少愚)

(責編:關喜艷、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