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9月18日電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也是武漢受降75周年,中山公園受降堂舉行《抗日戰爭勝利第六戰區受降史跡展》,正式重新開放。
武漢中山公園受降堂裡,真實還原的遞投降書場景 (中山公園供圖)
入列“國保”單位,復刻日軍遞投降書場景
1929年10月10日正式開放的中山公園,前身為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於1910年修建的私家花園,陪伴武漢從近代走到現代,見証城市百余年沉浮,至今仍留有多處歷史建筑。受降堂始建於1935年,原為張公祠,祠內供有張之洞的牌位和張姓家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並發動了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字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18日,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上將在受降堂舉行受降儀式,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等由中國士兵押至中山公園受降堂前,摘下佩刀,以示解除武裝,而后低頭進入受降堂,簽署並向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遞上投降書。自此,張公祠更名為受降堂。重開后的受降堂裡,有一比一真實還原的遞投降書場景。
受降堂是中國戰區所屬的16個受降區中,目前尚存不多的受降舊址之一,並且是其中唯一全部建筑空間用作當時受降活動陳列的舊址。
2000年,武漢市文物部門按原貌修復受降堂,200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70周年,也是侵華日軍在武漢投降56周年紀念日,受降堂內布置《抗戰史料陳列展覽》,正式向游人開放。2002年,受降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命名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又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重開的受降堂對內部空間進行了重新分隔規劃,還在原有展覽的基礎上,升級打造了《抗日戰爭勝利第六戰區受降史跡展》。
孫蔚如上將親題的受降紀念碑今又立
1945年張公祠更名為受降堂后,立有一塊漢白玉制成的受降紀念碑。據中山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塊紀念碑曾在特殊歷史時期遺失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98年5月21日,中山公園的兩位職工在修整公園時,於張公亭挖出了倒落塵封的受降紀念碑。這塊原始紀念碑,也在這次升級后重新立了起來,位於受降堂內的展覽尾聲板塊,孫蔚如親自題寫的碑文斑駁可見,上書:“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率屬二十一萬簽降於此——第六戰區司令官孫蔚如題。”
除蠟像還原的遞受降書場景和受降紀念碑原件,《抗日戰爭勝利第六戰區受降史跡展》還有包括1945年英文版日本投降書、1946年出版《聯合國憲章》等在內的近百件實物展品,並以聲光電多媒體形式、分四大板塊呈現大量抗戰圖文史料,展示了中國軍民14年的浴血奮戰。
武漢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覽室專家王鋼評價,受降堂展覽主題鮮明突出,獨具歷史價值與學術價值。縱觀武漢各博物館,展陳抗戰相關內容的,為數不少,但以武漢受降為專題的展覽卻付之闕如,這個展覽無疑填補了武漢抗戰展覽的空白。升級后的展覽內容並不局限於受降,而是以抗戰形勢圖、大事記、抗戰宣言配以歷史圖片使中國抗戰史波瀾壯闊的14年歷程一覽無余,格局大、視野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突出抗戰轉折點——武漢會戰,突出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這場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証,強調了新四軍第五師孤懸敵后堅持抗戰的偉業,這是符合抗戰歷史史實的。
升級后的受降堂,除每周一關閉外,其余時間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對外開放,市民可以來這裡參觀,了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歷史,深刻認識武漢會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銘記歷史、面向未來。(王郭驥 劉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