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南方:以創新之筆描摹鋼鐵工業跨越發展畫卷

郭婷婷

2020年09月26日17:14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9月25日,安徽馬鞍山,寶武馬鋼優質合金棒材車間裡,特鋼優棒加熱爐帶來的熱浪驅散了初秋的涼意。整個車間沒有一名操作工人,完全實現了無人化操作。車間內,優質棒材生產線正在緊張生產。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安徽馬鞍山考察調研時,曾在這個車間駐足。由中冶南方總承包建設的“智能加熱爐”——特鋼優棒加熱爐正在運行。這是中冶南方堅持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成果。

65年前,他們設計建設新中國第一座高爐。

65年后,他們成為推動鋼鐵工業發展的國企“頂梁柱”。

從學習蘇聯技術,引進日本、德國技術,到實施技術的自主創新,再到實現技術、裝備與標准的海外輸出,把俄羅斯發展成為主要的技術輸出目標市場。

中冶南方冶金建設國家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囑托。肩負起歷史責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9月25日,中冶南方舉辦“國之重器 大國冶金” 冶金建設國家隊企業開放日活動,全面展示了企業在冶金建設領域的發展成果。

作為“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排頭兵,他們瞄准“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持續推動技術迭代和升級,推動鋼鐵工業發展邁向新的高度,以實際行動肩負起國企“頂梁柱”的責任與擔當。

技術創新助力鋼鐵工業騰飛

9月25日,在中冶南方集團總部的項目管控中心,一套先進的雲端項目管控系統正在使用。

鏡頭切換,就可以通過現場電腦和大屏幕,實時監控企業的所有項目和工地。也可以通過遠程連線、現場座談等形式,與駐守重點項目的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點開屏幕,拉近到馬鞍山市寶武馬鋼優質合金棒材車間。中冶南方熱工公司項目管理部的(職務)簡安康,帶領大家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在8月19日視察馬鋼時駐足過的車間。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高溫察看生產運行情況,站在我們的加熱爐前留下了珍貴的畫面。”

簡安康介紹說,馬鋼特鋼優棒生產線是馬鋼十三五重點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先進的棒材生產線之一。它生產的高精度、高質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可以滿足國內外汽車、機械等行業用優特鋼棒材的需求。

馬鋼特鋼優棒加熱爐項目圖

車間內,優質棒材生產線正在源源不斷地生產。

“如果把鋼鐵生產流程比喻成面食加工,加熱及熱處理就好比烤爐或者蒸爐,對產品的性能、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簡安康講解道。

接近加熱爐,可以感受到溫度是很高的。所以在設計加熱爐設時,他們特別將余熱也進行了利用,對熱量進行回收,更加節約能源。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在鋼鐵行業的發展中,“綠色化”也是重要方向之一。在加熱爐工序,氮氧化物是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空氣中氮氧化物的增多,會導致酸雨、光化學煙霧,刺激人類的肺部。中冶南方在加熱爐的開發和設計中,將“綠色化、智能化”作為核心。

馬鋼重型H型鋼加熱爐項目圖

他們自主開發設計制造出低氮氧化物無焰燒嘴。經過現場使用數據採集,基本可以達到120mg/m³,遠遠小於國家200mg/m³的標准。

這裡也是國內首次實現加熱爐無操作室的項目。“智能上料、智能跟蹤、智能燃燒,大大提升了加熱爐的智能化水平,減少人員操作中的不確定及不安全因素。”

高效綠色發展凸顯“國家隊”實力

鏡頭切換到河北遷西。

津西鋼鐵2#鑄機項目現場,紅紅的鋼水經過連鑄機魔術般的變化,變成一根根鋼坯出爐。

該鑄機是津西鋼鐵集團為積極響應國家淘汰落后產能,新建的項目,今年6月剛剛投產。

“別看這條生產線平淡無奇,它可是連鑄經驗與智慧的成果。”

中冶南方連鑄公司項目管理部周勁騏告訴記者。這台鑄機的鑄坯拉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其中,小方坯拉速超過當前國內最好水平40%以上。

“拉速越高,意味著生產安排和鑄坯質量控制越嚴苛。這是台妥妥的高效連鑄機。”周勁騏介紹說。

在津西鋼鐵,中冶南方連鑄公司先后為其量身定制了14台連鑄機。

津西鋼鐵2號方坯鑄機項目圖

津西鋼鐵超大斷面異型坯連鑄機項目圖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首台全國產化超大斷面異型坯鑄機。它生產的異形坯單重超過2噸,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大斷面異形坯,填補了我國大型異形坯鑄機自主研發的空白。

在河北遷安,中冶南方承攬的九江線材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項目,是世界首台投產的亞臨界煤氣發電機組,額定發電功率達10萬kW。

該項目以清潔、高效的方式將鋼企產生的富余煤氣轉化為電能,煤氣發電全廠熱效率達40.5%以上,比上一代技術高出8-10%,有效提高了鋼企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能耗。

遷安九江線材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項目實景圖

僅這一個項目一小時的發電量就可以滿足500戶家庭用電一個月。一個電廠可同時滿足36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畫面轉換中,一系列核心技術、一項項看得見的成果躍然眼前。

遷安九江線材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項目實景圖

這些工程項目,僅僅是中冶南方圍繞獨佔鰲頭的核心技術,以及智能化、綠色化等新技術,大膽探索、潛心鑽研,實現創新引領的一個縮影。在長期以來的發展中,他們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重要驅動力,以技術為引擎佔領市場高地,致力於打造具有技術代表性的亮點工程,不斷在實踐中凸顯著冶金建設“國家隊”的品牌實力。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薪火相傳,如今,中冶南方依然發揮著大國重器“頂梁柱”作用,堅定地擎舉著創新發展的大旗。而這份信念,將指引他們繼續前行。

(責編:關喜艷、周恬)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