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門沙洋縣推進“按戶連片耕種”
規模效應促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連片耕種就是好,涇渭分明沒計較。田好管來水好調,機械作業效率高……”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這是許多農民的心裡話。種了一輩子地的肖家新,對此感受很深。肖家新是毛李鎮三坪村一組的村民,以前家裡承包的9畝6分地被分成了26塊,“地塊太分散,水利設施跟不上,收成上不去。”
三坪村擁有耕地2070畝,人均兩畝多。上世紀80年代,按照距離遠近、土質肥瘦、水源優劣等因素平均分配土地,每戶至少分到4塊地,最多的一戶有30塊地。在沙洋縣,三坪村的情況並非個案。全縣耕地塊數達107.7萬塊,戶均8.7塊,每塊地約0.88畝。
為破解耕地細碎問題,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三坪村從1997年開始啟動土地“按戶連片耕種”工作,歷經5年,形成按戶歸並集中耕種的方案。
“村裡以小組為單位,將土地集中起來劃成4至6個大片區,每個片區分為6至8個小片區,並保証有1口塘堰,每戶不超過兩塊地。”三坪村黨支部原書記杜龍兵介紹,分田以抓鬮方式進行,戶主簽字確認,登記上冊,報農村經管部門備案。
此后,三坪村的農業生產面貌為之一變。村民自行投資150萬元打井。每家每戶派人義務出工,共修成59條機耕道,總長兩萬多米。
三坪村的做法,在沙洋縣得到推廣。2015年沙洋縣整體推進“按戶連片耕種”,截至2018年底,沙洋縣“按戶連片耕種”面積達到129.98萬畝,連片耕種率達92%。
在曾集鎮萬裡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型播種機、噴藥無人機、自動篩米機等農業裝備一應俱全。“我現在流轉承包了2000多畝地,去年有60萬元純收入。”合作社負責人付曉軍說。
付曉軍是曾集鎮萬裡村人,2011年返鄉創業,到2015年承包的土地面積達到500畝。“因為不是連片耕地,播種、收割等大型設備無法進入,小型裝備又耗時耗力,就沒有精力再擴大種植面積。”如今曾集鎮的土地流轉費從每畝100元升至700元。盡管如此,付曉軍卻願意擴大規模,“連片耕種之后,成本至少降了三成,還不需要增加勞動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177戶社員。”
如今,沙洋縣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率已達88.5%,17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長起來。
橋河村是拾回橋鎮最早發展蔬菜產業的村。2005年,原橋河村和原雙陽村合並為現在的橋河村,但原本分散的土地並沒有集中。村民各干各的,蔬菜生產規模上不去。推行“按戶連片耕種”后,地集中了,橋河村的蔬菜種植規模很快增加近3000畝。
2007年,拾回橋鎮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沙洋橋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鼓勵引導農民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在橋河村的帶動下,拾回橋鎮已有3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擁有冷鏈物流、食品加工等企業,初步形成供應、生產、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蔬菜產業鏈。
“現在全縣有128個農業品牌,形成了‘南漁北果中間菜’的農業產品格局。”沙洋縣委書記劉克雄介紹,沙洋還將大力發展優質稻、高油酸油菜、再生稻等產業,形成規模效應,打造特色品牌。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8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