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青銅盤匜 沃盥之禮(文物有話說·青銅水器)

張亞煒
2020年10月03日07: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⑨:衛盉蓋銘。
  圖⑩:牆盤銘文。

  商周時期,宴前飯后要行沃盥之禮。《禮記·內則》記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近年考古發現,在西周中期以前,流行盤盉(hé)配合使用,西周晚期后,則多為盤匜(yí)配合使用。戰國以后,沃盥之禮漸漸廢除,盤亦被“洗”替代。

  盤

  西周青銅盤為承水器,發現較多,如虢季子白盤、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盤、周原博物院收藏的牆盤等。

  其中,虢季子白盤現藏國家博物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庄,書法家視其為商周金文的范本。

  牆盤(圖⑦),1976年出土於扶風庄白一號窖藏。腹底有銘文284字,頌揚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的重要政績,記述微氏家族的家史,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

  盉

  盉: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商代盉多空心足﹔西周盉多實足﹔春秋戰國出現兩腹有提梁的盉。周原地區扶風縣齊家村出土西周鳥紋盉、強家村墓1出土西周素面盉、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逨盉、現藏於岐山縣周原博物館的衛盉是這類器物的典型代表。

  衛盉(圖⑧),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出土。蓋內鑄銘文132字。銘文主要記載了周恭王三年,裘衛兩次與矩伯庶人換取覲見周王的禮物、轉讓土地的過程。銘文明確記載,以貝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這在西周銅器銘文中尚屬首次發現,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史料。

  匜

  《左傳》有“奉匜沃盥”。匜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匜是由盉演變而來,與盤配套組成盥洗器。

  1940年周原地區扶風法門任家村青銅器窖藏曾出土函皇父匜,現存上海博物館。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叔五父匜。較為典型的則為(亻朕)匜(圖⑥)。

  (亻朕)匜,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出土,重3.85公斤。腹底和蓋鑄有銘文,共157字,記述了牧牛狀告上司被判打1000鞭,臉上刺字,后改判打500鞭,罰銅立誓的訴訟過程。說明西周社會刑與禮相輔的法律制度,被譽為我國“青銅法典”。

  (亻朕)匜不但銘文意義重大,而且造型奇特古朴,在銅匜中也是少見。器型為匜,而銘文則自名盉,是匜的早期形式。

  (作者系寶雞周原博物院院長,圖片由寶雞周原博物院提供)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3日 06 版)
(責編:張雋、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