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85后”策展人田甜——
以更豐實的審美和表達服務觀眾(追夢)

田甜,南京博物院展覽部策展人,善於將藝術特長融入展覽設計。在她的策劃下,“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和·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之道”“禧春——南京博物院丁酉賀歲特展”等展覽兼具藝術美和參與感,用現代思維解讀傳統文化,受到不同年齡段參觀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
若能穿越回古代,你最想體驗什麼?這個聽起來異想天開的問題,卻是南京博物院展覽部“85后”策展人田甜每天都在思考的。
搭建具象場景
田甜本科時攻讀美術史專業,研究生階段深入學習展覽策劃,平時愛好繪畫、電影、閱讀、寫作。美學素養和廣泛的愛好,讓她常有新鮮的想法。“創意藝術化、藝術場景化、場景故事化”,在她看來,讓博物館年輕化、讓文物活起來,需要通過更豐富的審美和表達,覆蓋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
2016年,“和·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之道”主題展一經推出便受到參觀者的喜愛。有人留言:“這個意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融洽關系的展覽,雖然主題宏大、意象深奧,但落點具體、參與感強。”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田甜展示的“花好月圓”展廳照片中,我們看到,金屬和麻繩組成了一個象征月亮的藝術裝置,月亮前方是盛開的花朵,后方是一組院藏文物圓桌圓凳和一套紫砂茶具,構成親友共賞良辰美景的畫面,一束燈光打出“花好月圓”字樣顯得格外溫暖。
再如“和和美美”展廳中,福祿壽的中堂,陳設了雲蝠紋花瓶的案幾,以及八仙桌、太師椅、花幾等,儼然一方古代廳堂。展覽期間,不少參觀者專程來“打卡”,拍張全家福,感悟和和美美家文化。
“在表現抽象主題時,我們會使用具象場景,力求在空間設計和文化表達上體現藝術美,讓大家願意來、喜歡看。”田甜說。
講述動人故事
工作8年來,田甜結合自己的愛好和專長,多次策劃傳統文化、兒童、女性服飾、國外藝術等主題展,以及區域文明對比展等。“要了解觀眾喜歡什麼、愛看什麼、思考什麼,才能更好地創意策劃。”田甜有一個小竅門,就是深入到觀眾群體中,觀察他們的需求。
提起2018年的“稱霸侏羅紀——我是一隻威猛的恐龍”展覽,不少南京的家長和孩子都有印象。這是南京博物院首次策劃兒童展,用一系列小恐龍的故事獲得小朋友的喜愛,在3個月展期中吸引了14萬觀眾。這個策劃靈感就來源於田甜與兒子及幼兒園小朋友們的交流。
“對3到10歲的兒童來說,故事、游戲、互動比純知識更具吸引力。”田甜說。這一次,她發揮自己愛好閱讀、擅長寫作的優勢,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親子勵志故事,在普及恐龍知識的同時,啟發孩子們思考友誼、勇氣和愛。
展覽還設置了可供孩子們拓片繪畫的互動區,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閱讀的親子繪本屋,以及可以鑽進“恐龍蛋”中拍照的體驗角。“兒子參觀了好幾次,我在現場看到觀眾們都很開心很投入,基本實現了預設的傳播效果。”田甜說。
激發青春活力
由南京博物院負責展覽運營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進入施工階段,“運河上的舟楫”是12個展廳之一,由田甜負責策展。在她的構想中,展廳將利用錯落的空間格局,營造出實體和虛擬體驗融合的多維度沉浸式空間,重現並讓參觀者走進“運河十裡繁華圖”。
“博物館已從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變作可親近的文化藝術休閑空間。博物館變年輕了,參觀者也日趨年輕化。”田甜說。
在這個“年輕有活力”的過程中,策展人是連接博物館與參觀者的橋梁。
“在策展人制度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展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田甜介紹,南京博物院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探索策展人制度的博物館之一,鼓勵年輕人發揮主體價值,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策展人+一個團隊”制度。策展人不定期發起策展會,團隊成員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進行頭腦風暴。
“能將自己的興趣專業與策展工作相結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田甜說。她每天閱讀,每周繪畫,參與課題研究,還計劃學習古琴。
一批像田甜一樣的年輕策展人,正在發揮才華與專長,闡釋和解讀著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3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