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音樂會、春百合秋菊同綻放、非遺體驗……武漢首屆公園文化季天天都有趣

黃亞婷 明眺生

2020年10月06日08:58  來源:長江日報
 

  “市民園長”志願者團隊在解放公園文藝演出舞台上表演舞龍,觀眾直呼精彩。肖恩君 攝

  花草音樂會上,小朋友也被吸引住了。趙小猴 攝

  堤角公園舉辦的“古韻民俗市集玩轉國慶中秋”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如果明天下雨,沙湖公園的活動還正常舉行嗎?”10月4日晚,公園活動微信群裡,“粉絲”“默默”關切地問。

  10月5日上午,連綿數日的秋雨暫歇。9時30分,沙湖公園“喜迎國慶 頌廉潔 繪初心”文藝匯演如期舉行,70余人的“市民園長”志願者團隊帶來舞蹈、朗誦、獨唱等13個節目,引得游園者駐足觀看、鼓掌叫好。

  今年,武漢市園林和林業部門首次在市區24個公園推出主題為“公園文化季,天天都有趣”的游園活動。9月25日正式發布47場活動“全菜單”后,廣大市民了解文藝匯演、藝術展覽等具體信息,預約公園大課堂活動,詢問天氣及活動實時動態……公園活動微信群裡熱鬧不已,需預約的部分主題活動24小時內就全部約滿。

  據武漢市園林和林業部門統計,活動最密集、天氣晴好的10月1日,市屬公園、中心城區公園及武漢園博園共接待游客28.25萬人次﹔其中,黃鶴樓公園、武漢動物園、中山公園、解放公園、龜山公園、月湖公園、沙湖公園、科普公園、中華奇石館等9個市屬公園共接待游客19.2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5.04%。

  多彩文藝演出覆蓋老中青全年齡段

  解放公園“花草音樂會”和“我奉獻我快樂 志願者文藝演出”、黃鶴樓公園“穿越歷史情景表演《大明鶴舞》”、中山公園“感謝有你——迎國慶群眾文藝演出”、沙湖公園“喜迎國慶 頌廉潔 繪初心”文藝匯演……9月30日以來,市區公園的文藝演出精彩連台。

  國慶假期,公園文藝演出的主力軍是市民。平時,“市民園長”志願者團隊是公園裡維護游園秩序、宣傳生態理念的衛士﹔國慶假期,他們變身演藝達人,能唱會跳,個個身懷絕技。

  在10月1日的解放公園“我奉獻我快樂 志願者文藝演出”現場,龜山公園“市民園長”馮嵐介紹,公園裡的中老年群體對舞龍等傳統節目最感興趣,他們特意在這次文藝演出中進行了舞龍表演。各種傳統元素在這次文藝演出中隨處可見,如常青公園志願者團隊表演太極拳,解放公園志願者團隊表演京劇《杜鵑山》,和平公園志願者團隊唱起《前門情思大碗茶》……這些熱熱鬧鬧的節目確實“俘獲”了大多數中老年觀眾的心。

  由武漢知名詩人、武漢大學老師小引策劃的“花草音樂會”,則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了公園。10月1日下午的“花草音樂會”上,5支樂隊都帶來了最新單曲,這些新曲全部創作於疫情期間的武漢。這些音樂人中,有從雲南大理來武漢的馮大亞,也有從新疆伊犁來武漢的胡安什,還有武漢音樂人郭進。他們熱愛武漢,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音樂展現疫情中武漢的頑強和疫情后武漢的復蘇,為武漢重振添一份音樂力量。

  “樂隊的音樂比較新潮,希望用這樣的音樂把年輕人重新吸引到公園裡來。樹越來越高,花越來越美,文娛生活也越來越多元。”小引說,“而且,我們意外發現,不光年輕人,中老年人和孩子們也都很喜歡樂隊的演出。當音樂響起來,這些能夠共振的群體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過來。”

  慶雙節盛裝打扮添新打卡點

  “空氣裡有桂花香,還飄著菊花香,真是令人陶醉。你快幫我跟這個‘菊香白鹿’景觀合個影。”和朋友一起看完“花草音樂會”,趙女士發現公園裡還在舉辦金秋菊展,不光有各式精品菊花,還有白鹿、仙鶴等藝術雕塑錯落其間,連忙招呼友人拍照留念。

  這個雙節,解放公園的金秋菊展還玩了一個“尖板眼”——讓本應在春天綻放的百合在秋日裡和菊花一同綻放。菊展總監、解放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陳輝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批百合共6個品種、150株,是從杭州一家花卉科研企業“謀”來的,是該企業用作百合反季開花研究的試驗品,為的是給武漢市民一分“百合菊花同框”的驚喜。

  公園裡的熱門景觀打卡點還有武漢動物園正門主廣場的一組大象主題植物雕塑,主景由紅綠草裱扎而成,配以一串紅、孔雀草、雞冠花等時令花卉5萬余盆,呈現出兩頭“大象”在花叢中嬉戲打鬧的有趣場景。武漢動物園工作人員陳立雲介紹,這組植物雕塑還有個吉祥的名稱——萬象更新。

  百年名園中山公園的大門變成了彩門,10余盆三角梅擺成“一字形”和花杯造型,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門前。門樓頂部也擺上了盆栽花帶,與飄揚的國旗相映成景。大門內側的“20、35共享成果”立體扎景的高度分別為2.0米和3.5米,寓意中國將於2020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據了解,國慶假期,武漢共有80余座城市公園用國旗、鮮花、燈籠、園林小品裝飾一新,處處洋溢著熱烈、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表達著經歷疫情的武漢人民感恩八方、堅韌不拔、走過風雨迎接美好生活的期盼。

  弘揚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的窗口

  10月3日,秋雨下了一整天,但參加武漢中華奇石館雙節漢服夜游會的親子家庭熱情不減。在這個古色古香的石頭博物館裡,他們在桂子香氣中聽館內園藝美學官姜全鬆講鬆石盆景的故事,聽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朱冶話中秋習俗,聽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程柳菱分享天外之石月亮的秘密,從園林、科學、文化等多個層面認識中秋節。

  “孩子們沉浸式體驗中國傳統文化,邊玩邊學,非常喜歡!”活動結束后,家長“江姐”在中華奇石館漢服夜游會“粉絲”群裡說。因人數限制沒能成功報名的網友段夢涵則遺憾地說:“看照片就感覺真美好,期待以后多舉辦成年人的漢服游園活動。”

  堤角公園舉辦的“古韻民俗市集玩轉國慶中秋”活動,邀請黃梅挑花、手工微型風箏、漢繡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及手工藝品制作者現場展示技藝,同樣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參與體驗。

  這個雙節,傳統文化在公園文化季再次煥發魅力。

  沙湖公園舉辦了“身邊的野生小伙伴”攝影展,展出內容包括昆虫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魚類等5個類別共50種野生動物。它們當中的大部分都能在武漢地區看到,既能幫助市民了解武漢野生動物資源,又能深化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武漢動物園則將35周年園史打造成了趣味“時光機”圖片展,以萌趣的卡通動物形象為主視覺,在吸引游客拍照留念的同時,傳遞生態文明理念。

  長江日報記者黃亞婷 明眺生 通訊員趙旋 趙慧娟 楊蘊焓

(責編:周恬、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