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關公像”“水司樓”給文化地標敲響警鐘

2020年10月09日08:32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據住建部網站消息,近期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對湖北省荊州市關公雕像項目、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發布通報稱: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湖北、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配合有關部門跟蹤指導做好項目整改。

除住建部披露的信息外,綜合其他多個媒體報道的情況看來,兩個景點建筑問題多多。

貴州水司城,建在該省較偏遠縣城獨山縣,高達99.9米的人造景觀,投資達2.56億元,申報了三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如今因還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難以為繼,成為爛尾樓,與此樓有關聯的主政者也被查辦。由此看來,當地欲借“高樓”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的美好願景要泡湯。

荊州關公像,淨高48米,連同基座共58米,總重量1200余噸,僅關公手中的大刀即長70米,重136噸。該塑像耗資巨大,近幾年去買票觀賞的游客寥寥無幾,所獲與預期相去甚遠。關公像還存在消防沒有過關、自然沉降等問題,當地借“最高關公像”引人氣的想法一時難以如願。

有一些干部認為,當父母官就是要圖成績,要干出些動靜,才能吸睛,獲得關注。人靠衣裝美靠靚裝,隻要栽些“盆景”,表面上打扮得漂漂亮亮,就是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績,以求評優求表彰。殊不知,這樣做違背了群眾的切身利益,恰恰無法滿足老百姓更迫切的改善民生的需求,也給當地帶來財政壓力和負擔,把原本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拋棄打基礎、利長遠的事,追求短平快的猛干一把,其結果往往會遮此露彼,一臉難堪。

如水司樓、關公像這樣的地標性建筑,投入巨大客源難求,很容易使得地方政府的財力被嚴重透支,讓后期相當一段時間內回本贏利難度加大,會陷入資金鏈斷缺一蹶不振的惡性循環。因財力無法企及而不得已對建筑物的粗制濫造、停工罷建,違背了公眾認可的審美趣味,當游客感到索然無味用腳投票,那些不近人氣的景,就會成絆倒自己的坑。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繡花”功夫。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缺乏生命力。隻有“修舊如舊,保持原貌”,才能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靚起來。

當瘋狂克隆,強改舊城,胡亂“標志”,攀高比闊,亂搶風頭成為城市建筑特色,則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就會脫節,一座城市一旦失去歷史底蘊,城市靈魂便無處安放,隻剩下一堆堆鋼筋水泥叢林的蒼白記憶。

不可否認,在加速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政府牽頭的工程項目能發揮“綱舉目張”的功能,“一把手”當機立斷的魄力,也能夠凝聚人心、統一思想、鼓足干勁,推進各個項目工程盡快落地。但是,各種實踐表明,隻有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朴素建設理念牢記心中,經過充分調研,全面分析打算推進的各種項目的利與弊,合理評估即時財力和后期回報,才能讓決策顯得科學化,為當地民生帶來收益,獲得老百姓點贊。

住建部點了“關公像”“水司樓”的名,要求做好項目整改,也是在提醒各地政府,應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文化觀、價值觀和審美觀。若短視急功,頭腦發熱,濫建“文化地標”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干到最后,不但得不到上級和群眾認可,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惹來難以抹清的麻煩。(陳大為)

(責編:張穎、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