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劣V類到IV類 武漢楊春湖水質變化有秘訣

2020年10月09日12:08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10月8日上午,武漢市洪山區和平街楊春湖畔小區居民龍女士帶著家人到楊春湖公園散步,她對楊春湖水環境的變化連聲點贊。“環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就舒暢了,我們小區的人就經常到湖邊跳廣場舞,偶爾拍點小視頻發到朋友圈,獲點贊無數。”

水質改善后的楊春湖

今年4月至8月,楊春湖水樣檢測結果顯示,水質持續達到IV類標准,監測數據保持穩定,終於從數年的徘徊於Ⅴ類和劣Ⅴ類之間穩升至IV類。2019年啟動的楊春湖入湖排口排查整治和水質淨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楊春湖水質變化喜人,成為洪山區首個達標水功能區的湖泊。

“楊春湖水質的惡化始於2016年,當時隨著楊春湖高鐵商務區的加快建設,周邊開始大拆大建,外源污染急劇增多,科學養護沒有跟上,導致水質逐漸變差。”談及楊春湖的治理,洪山區水務和湖泊局水政水資源科負責人李學軍感慨不已,“好在洪山區迅速發現了問題,隨即將楊春湖保護工作納入區域城建總體規劃,避免了持續惡化。”

風景怡人的楊春湖

李學軍介紹,楊春湖水域面積860畝,其中東區280畝,西區580畝。由於湖水水位較低,無水源補給,水體流動性不強,自淨能力較差。加上沿岸部分管道截污不徹底,遇上雨天難免有污水溢流。水質的富營養化讓菖蒲等水生植物瘋長,一度幾乎見不到湖面。

2019年楊春湖啟動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徹底截斷排口、湖底地形改造、控制水生動植物等措施多管齊下,對症下藥。在湖底,利用淹沒水下的水塘圍堰,起壟207畝的沉台,用來栽種挺水植物路易斯安納鳶尾和黃花鳶尾﹔沉台周圍則清淤掏深,種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治理工程技術負責人張敬明介紹,楊春湖採用的是沉水植物與挺水植物結合的治理方式。其中,沉水植物是生態修復的手段也是結果,沉水植物及其附著的微生物能夠高效吸附水裡的氮、磷等。而挺水植物主要是“顏值擔當”,一到夏季,盛開的鳶尾、荷花等猶如彩帶一般蜿蜒在湖面。

湖水淨化不能單靠植物,為達到合理的生態循環,魚類群落必不可少,而在魚品種的選擇上很有講究。“為了保護沉水植物,食草的魚就不能投放,隻能選擇濾食性魚類,如鳙魚、鰱魚等。”張敬明說,還有外來的雜魚流入可能打破生態平衡,這時也需要肉食性魚類發揮作用,通過吃掉雜食性魚類,降低魚類總密度,從而減少魚類活動對沉積物的擾動以及對浮游動物等的影響,維持生態平衡。“沉水植物+魚類+挺水植物”的組合,實現生物鏈之間的物質循環轉化,使得湖中污染物不斷被削減,水中營養鹽的濃度不斷下降,發臭現象基本得到控制,水體透明度不斷提高。

譚建中是武漢市一名鳥類愛好者,每年都會到市內各大湖泊濕地拍攝野生鳥類。9月中旬,他和同伴在楊春湖連續蹲守數天,拍攝到了白鷺、翠鳥、黑水雞、黃葦鸻等多種野生鳥類。他說,今年最明顯的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拍攝到鳥的種類,還是鳥的數量,都較往年有明顯增多。這與城市綠地增加、水質好轉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圖 李濤 鄧洲)

(責編:張穎、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