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紀念貝多芬(經典流芳)

劉益玎
2020年11月01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蔡華偉繪

  2020年是音樂史上杰出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羅曼·羅蘭曾形容貝多芬的一生像“狂風暴雨的一天”。作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這位生命斗士即使在失聰后也留下諸多偉大的作品。他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5首鋼琴協奏曲和其他眾多不同體裁的作品。這些浩瀚的曲目,不僅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音樂廳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所有種種,決定了貝多芬不僅作為音樂家被頌揚,同時也像所有可以超越時空被不斷談起的藝術大師,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擁有為數眾多的擁躉。

  2019年1月,從出生地德國波恩開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活動在全世界傳遞著音樂的光芒。人們以新的視角發掘、表現著這位經典音樂家:樂團排練交響樂全集,令較為冷僻的作品煥發新生﹔以非傳統的形式呈現著名的作品﹔組織展覽並邀請學者、藝術家開辦主題講座等。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市。他的幼年到少年時期在嚴苛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父親希望通過嚴格的訓練使他成為莫扎特似的神童。回顧貝多芬的音樂生涯,他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792至1802年,他在維也納以鋼琴家的身份立足。他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離不開克萊門蒂的影響,並帶有海頓音樂的影子。例如在第二和第三首奏鳴曲中,他用諧謔曲代替了小步舞曲的部分,弱化了奏鳴曲的宮廷特征,這種手法在他后來的創作中始終貫穿。第二時期從1803至1815年,貝多芬此時已譽滿歐洲。他陸續創作了《第三交響曲“英雄”》《第八交響曲》《科裡奧蘭序曲》和歌劇《菲岱裡奧》等作品。第三時期從1815至1827年,由於失聰,貝多芬與命運展開了頑強的抗爭。此時的他已無法聆聽音樂,像隱士一般離群索居。然而一些最重要的作品正是在他生命最后10年誕生的,例如弦樂四重奏《大賦格曲》《迪阿貝利變奏曲》等。在這個階段,貝多芬創造性地將人聲和樂器結合在一起,升華了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的維度。此外,他還寫下了風格技法具有開創性的弦樂四重奏。無論是交響曲還是室內樂,貝多芬的創作使這些體裁既保存高度理性的形式,又承載了藝術家的個性與情感。他見証並參與了音樂從平衡節制的古典主義風格向以情感和沖擊力為特征的浪漫主義風格的重要轉變,因而成為連接西方音樂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關鍵性人物。

  當音樂的洪流將聽眾包裹,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杰出無需再以語言表達,唯有用心感受。

  首先,從“秩序”來看,以“調性”為例。秩序是音樂中的法度,調性是判斷古典音樂屬性的基礎,它吸引著樂音有秩序地運動。古典音樂的發展本質上是調性之間的動態斗爭。貝多芬是一個發現者,他在前人調性的規則下創建了一個風格系統。音樂的旋法、調式轉換、和聲序進、曲式原則在他的摸索下形成了新的范例。這些范例成為后世學習並歸納傳承的經典。音樂由此可以承載哲學的思考,延伸至更遼遠的天地。貝多芬探索音樂的過程是對音樂元素本質的發現。以他為原點,至勃拉姆斯、19世紀的瓦格納、20世紀的勛伯格,最終迎來調性的徹底瓦解——序列十二音的誕生,音樂中時間的結構由此被打破。這是音樂史中類似工業革命式的重大轉折,而貝多芬即是這樣一位建立起創新路徑的標志性作曲家,一位探索時間藝術的大師。他建立了新的秩序,這些秩序的核心邏輯在其后被反復重提和運用。

  其次,從“形式”來談。貝多芬對古典形式進行了巨大的擴展,首先體現在1804年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他“違反”了以往古典主義交響曲各部分比例均衡的慣例,給予這部作品第一樂章長大的尾聲。這是為了作曲家的創作需求,而非遵循以往古典主義的規范。在晚期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中,貝多芬賦予純器樂最強烈且富有戲劇性的特征——引入合唱。器樂與人聲產生了碰撞與交融,打破了以往器樂寫作的界限。在形式方面,貝多芬從音樂藝術美的境界進入表現人類苦難崇高的境地,樹立了屬於音樂家的英雄風格。歷史上的音樂家很多,風格不一,但英雄性的貝多芬是稀有的。

  再次,以藝術家的精神力量為角度:從19世紀初開始,貝多芬的創作就在不斷演變,他始終遵循自己開創的道路前行。即使是其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如《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號)和《悲愴奏鳴曲》(作品13號),也比前輩們所寫的作品體量大得多,而這些奏鳴曲所迸發出的能量表明了一位作曲家不可遏制的創造力。貝多芬晚期的作品,不僅具有宏偉的規模、超然於時代的個性,更在進一步探索音樂可以抵達的深度與廣度。正是如此,貝多芬的音樂加速了古典時代到浪漫主義時代的過渡。此外,在貝多芬之前,不論是像巴赫一樣為藝術贊助人終身創作,還是如海頓、莫扎特那樣作為歐洲貴族宮廷的專職音樂家,大多數作曲家都有所依附。而貝多芬則終生都是獨立作曲家,創作出大量優雅又具有辨識度的作品。在當時,貝多芬將獨立創作的理念發揚光大,成為后世音樂界追求自由與真我的楷模。

  2020年,全世界各地,人們在各種各樣的音樂會上、在文獻浩瀚的研究中紀念著貝多芬﹔人們跨越時空與其音樂及精神進行著多維互動。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1日 07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