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像“鳥”一樣飛進我的“山”

——利川創新人才工作機制聚天下英才

2020年11月02日18:48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近年來,湖北省利川市堅持把人才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戰略性資源,圍繞人才“引、用、留”三篇文章,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打通了以才引才、以才薦才、以才聚才通道,探索出了符合山區實際的人才工作模式。

人才怎麼來:引“鳥”入“山”

越落后越缺人才,越落后越需人才,這是落后山區人才工作的“兩難”困境。但山區真沒有人才可用嗎?利川市率先解答了破解山區人才難題的“叩門之問”。

借“候鳥”,柔性用“才”。“冬到海南,夏到利川”已經深入人心,每年到利川市避暑的“候鳥”大軍達 30 萬人之巨。利川市敏銳意識到這支“候鳥”大軍是一座人才“富礦”,是送上家門的人才“寶庫”。從 2018 年夏天開始,利川市委人才辦採取“滾雪球”的原始辦法,將一大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黨政干部、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藝術家、企業家、作家等,納入利川市“候鳥”人才庫。2019 年,利川市正式出台《關於充分發揮“候鳥型”人才作用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候鳥”人才政策,讓候鳥人才為利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獻智獻力。目前,全市已建立“候鳥”人才工作站 12 個,在武漢、重慶等周邊大中城市設立人才聯絡處,將 600 余名“候鳥”人才納入信息數據庫,向 50 余名各領域尖端“候鳥”人才頒發聘書,召開首屆“候鳥”人才座談會,共征集經濟社會發展意見建議 100 余條,受到中組部人才局充分肯定。

喚“歸鳥”,就地取“才”。利川市是教育大市,近年來高考一本線近千人,二本線近兩千人,但畢業后回鄉的並不多,很多都工作在外地,“兩地分居”“空巢老人”等問題比較突出。利川市認識到招才引才不如喚回利川籍人才,實施人才選調“暖心行動”,暢通回鄉工作“綠色通道”,全面摸排有意向調回家鄉工作的利川籍在外在編在職人員情況,結合學歷、專業性質、工作經歷、原工作單位等,按照“城到城、鄉到鄉”的原則,對“歸鳥”人才選擇合適的空編單位予以妥善安置,擴充利川本地人才存量。2019 年,“暖心工程”率先在公安、教育、衛健系統探索實施,吸引 44 名優秀人才回鄉工作。2020 年舉辦“薈萃英才·利納百川”高層次人才交流活動,42 名北大清華的利川籍學子參加活動,其中 5 名與相關單位業務技術骨干結對成功,市人民醫院與清華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楊英簽訂就業意向協議。同時,積極號召利川籍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帶動一批產業人才回歸,連續召開兩屆“利川人”大會,簽約 23 個項目 247.5 億元,募捐 400 萬元資助教育事業,50 名利川籍民營企業家籌資5000 萬元回鄉帶領群眾發展鄉村民宿旅游和特色農業基地。

聚“貴鳥”,精准引“才”。堅持“實用為先、精准招引”,實施“雙招雙引”工程,面向全國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通過發放高額安家補助、安排專家人才公寓、解決配偶調動及子女入學、跟蹤培養等優厚政策,重點引進教育、醫療衛生、旅游、規劃、重點產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及企業管理等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共有 237 人報名,其中本科生 96 人,碩士研究生 141 人,7 人入圍並簽訂聘用合同,包括“雙一流”大學研究生 2 人、本科生 3 人,985、211 高校研究生 2 人。同時,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等機遇,巧用專技人才,2019 年,杭州蕭山區選派了 52 名專家來利川開展教育、醫療、農業等技術指導,爭取省派“博士服務團”人員 2 名、“特職人才支持計劃”人員 1 名。

人才怎麼用:成“人”之“美”

“人才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人才工作關鍵在“引”,核心在“用”。利川市堅持人崗相適、成人之美,搭建各類人才施展才干、成就事業、體現價值的舞台,實現“引”“用”無縫對接,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用其所長。“候鳥”人才屬於社會地位高、個人成就大的稀缺資源,少數人還是國內專業領域的頂尖人才。利川市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動態人才數據庫,實行一人一檔,分行業、領域詳細登記人才信息、專業特長、服務意願等,為用才提供精准大數據支撐。建立人才工作站等信息交流服務平台,讓各領域人才與農業、文化、規劃、旅游等職能部門對口對接,更好引導“候鳥”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目前,許多工業經濟、城市規劃、現代農業、教育、科學、衛生等領域“候鳥”人才,在避暑療養、休閑度假的同時,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退休返聘等形式支持利川發展。我國著名櫻桃專家黃貞光是“候鳥”人才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來他借助專業特長參與利川農業科技扶貧,大力支持涼霧鄉發展車厘子產業,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

用其所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用好人才既要考慮專長,還要考慮熱愛什麼,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才作用。在利川市人才理念的感召之下,很多人才都把利川當成了自己的家,渴望有所作為、貢獻力量,他們中間有的鐘情藝術、有的熱心公益、有的精於茶藝、有的愛好發明,市人才辦因勢利導、一人一策,注重開展精細化服務對接,盡力創造機會和平台滿足人才的要求,讓人才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近年來在各條戰線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代表,比如重慶市北碚區原衛計委主任柳宗蓉,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組織老黨員對口幫扶貧困學生,投身謀道鎮公益宣傳,受到群眾普遍好評﹔四川省心理專家楊蘭熱愛志願服務,主動請纓開展心理咨詢服務,謀道鎮安排專門場所成立心理咨詢室,吸引一大批志願者接續參與﹔“暖心工程”引進人才楊蓥,職業是警察,愛好是科技,回鄉工作后安排在城區派出所工作,疫情期間結合自身專業愛好,自主開發“利川市卡口查驗系統”,為抗擊疫情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用其所需。人才最需要的是機會和舞台,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和拓展事業發展空間,才能讓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發光出彩。利川市堅持以產業招人才、為產業聚人才,支持高層次人才與產業對接、與園區對接、與項目對接,通過組建研究所、項目合作、科研技術合作等方式,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起黃連道地藥材研究中心、木本油料研究中心、中國莼菜研究所等科技創新平台,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讓引進院士、博士參與研發藥材、莼菜、山藥、馬鈴薯等特色農業產業,或對全市特色農業產業進行長期指導,以“人才鏈”支撐“產業鏈”。同時,通過搭建人才超市、“利川紅”夢想小鎮、利川電商產業孵化園、湖北遠景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平台,吸納引進創新人才,讓各類人才在基層創業有機會、干事有平台、發展有空間,以“產業鏈”壯大“人才鏈”。

人才怎麼留:善“氣”迎“人”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人才引得進是基礎,用得好是關鍵,留得住才是目的。利川市下大力氣營造重才、識才、愛才、惜才濃厚氛圍和強大氣場,讓人才有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

靠黨建引領,讓人才找到組織。黨管人才的最大優勢,在於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利川市“候鳥”隊伍龐大,“候鳥”黨員人數眾多,隻有把人才組織起來,才能更好地用好人才和服務人才。2018 年,創新設置了“候鳥”人才黨支部,按照“不收黨費、不發展黨員、不接轉黨組織關系”的原則,遵循“組織關系一方隸屬,參加多重組織生活”的具體管理方式,讓“候鳥”黨員有了組織、有了陣地、有了歸屬感。借助“候鳥”人才支部平台,“候鳥”人才得到了更及時便捷的服務,確保“候鳥”人才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作用,同時也更加暢通了投身利川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的渠道。

靠誠心感化,讓人才受到禮遇。“候鳥”人才不是“冒”出來的,是“問”出來的。2018 年市委決定開發“候鳥”人才資源,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一班人”把工作戰線搬到了蘇馬蕩現場,穿上利川市人才辦的“馬甲”,從廣場上唱歌跳舞的藝術愛好者開始尋找線索、發放傳單,白天敲門、晚上數燈,逐樓逐棟、逐家逐戶登門遍訪,“三顧茅廬”也是習以為常,憑這種“踏破鐵鞋”“不破樓蘭”的決心,憑這種“愛才如命”“走火入魔”的執著,奇跡終於出現了,一座人才“富礦”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其中很多各領域的重量級人才被挖掘出來,紛紛加入了利川市“候鳥”人才庫。隨著“候鳥”人才隊伍越來越壯大,很多“候鳥”人才被誠心感化,主動推薦更多的人才,“候鳥”人才工作已經進入了以才引才、以才薦才的良性軌道。生物物理學泰斗丘冠英已過耄耋之年,利川市委組織部相關人員登門拜訪,他認真填寫“候鳥”人才信息表,表示願意推薦學生為利川服務。湖北省發改委退休干部李成榮,一次性推薦了 4 名省農科院專家。重慶市委黨校三級教授劉康被利川市的熱情所感動,主動請纓做利川市委黨校兼職教授,幫助培養年輕骨干教師,為利川干部教育培訓作貢獻。

靠服務保障,讓人才感到舒心。讓更多人才由“要我來”向“我要來”轉變,離不開專業化、精細化的人才服務保障。深入貫徹黨中央、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關愛基層干部、人才隊伍的文件精神,印發《及時獎勵實施細則》,真情關愛人才,激勵擔當作為。專門出台“候鳥型”人才支持政策文件,為“候鳥”人才提供八折購房、民宿免費住、醫療綠色通道、發放交通補貼等優惠政策。想盡千方百計留住人才的家庭,為人才配偶調動、子女入學、家庭住房、醫療保障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盡力解決生活上的后顧之憂。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直接聯系人才、走訪慰問、定期座談交流等制度,設立人才 QQ 群、人才微信群,搭建“人才朋友圈”,向人才通報地方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規劃,征求人才對當地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鄧銳 徐賢翔)

(責編:周倩文、周恬)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