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襄州區:串點連線聚面成體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黃進

2020年11月16日09:39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串點連線,聚線成面,‘面’‘面’俱到,面優為體”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一軸兩翼多點支撐”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走出了一條“農村美、農民富、有內涵、有品位”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規劃先行,規范治理

堅持把高質量規劃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先手棋”,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指導作用和規范作用,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符合實際、順應民意、彰顯特色。

“快”字為先,高效推進。及時出台《襄州區鎮域村庄布局規劃編制技術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做好村庄分級規劃編制,並定期召開由區委主要領導同志主持的專題督辦會,研究和完善村庄布局規劃,督促規劃早編制、早審定、早實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少走彎路。目前,“三個層級四類規劃”中,鎮級11個鎮域村庄布局規劃已全部通過專家評審,389個行政村、社區和農場,其中70個示范村已經全部通過專家評審,一般村建設指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的225個,初步形成區鎮村三級規劃體系。

“全”字為基,系統編制。堅持全域編制。按照村庄發展階段及特點,把全區村庄歸為260個集聚提升類、58個城郊融合類、21個特色保護類、24個搬遷撤並類,確保規劃“有用、好用、管用”。以“一軸”(316國道)“兩門”(龍王西大門、雙溝東大門)“三線”(村際線、城際線、河岸線)“四口”(龍王、黃集、雙溝、峪山等四個高速公路出口)等為重要節點,編制長約70公裡的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規劃,做到村內微循環、鎮域中循環、區域大循環。注重全面銜接。圍繞“三生三線”,統籌土地、林業、交通、水利、旅游等行業規劃,銜接路網、管網、路燈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實現村庄建設、土地利用、產業規劃、社會功能布局等“多規合一”,確保“一張圖”管到底。做到全面管控。出台《襄州區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審批管理辦法(試行)》,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對建房進行審批,並依據各地鄉土風情、生態格局、建筑風格等,編制《襄州區新型農村住宅建設參考圖集》,提供10種戶型方案,供農民建房參考和使用,避免農村建房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現象。推動全面提升。編制《襄州區鄉土樹種栽植指導匯編》和《鄉土樹種圖冊》,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優先選用40余種本地常見鄉土樹種,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打造出五彩斑斕、詩意盎然的鄉村面貌。

“實”字為要,規范治理。夯實基層組織。堅持黨建引領,強化村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伙牌鎮湯崗村“兩委”班子察民情、聚民意,帶領群眾大力開展“五清一改”行動,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全區美麗鄉村示范村。發揮黨員作用。周家村充分發揮10多名老黨員作用,成立志願者服務隊,每周對全村主要道路進行兩次清掃保潔,極大提升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自發開展日常環境維護。引導村民自治。針對濫辦酒席、天價彩禮、薄養厚葬、攀比炫富等突出問題,引導各村制定村規民約,加強紅白理事會、婦女議事會等自治組織建設,推動移風易俗,變村庄“管理”為全民“治理”。程河鎮曹河村成立紅白理事會,採用一紙約定,村民集體簽字摁上紅手印,改變了紅白喜事燃放煙花爆竹的陋習,成為全區第一個禁鞭村。整合社會力量。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吸引鄉賢能人回鄉投資、捐款捐物、獻策出力。雙溝鎮胡庄村在外經商成功人士邵成梁回村組織67位村民出資500萬成立兩河口生態農業公司,年收入近1500萬元,每年拿出10%的利潤捐給村集體,用於改善村集體基礎建設、衛生保潔等公益項目。劉大灣村發動和鼓勵村裡走出去的能人回鄉投資,發展壯大林果苗木產業,成功實現了從“負債累累”到“收入翻番”的蝶變。

常態化機制,長效化保持

堅持“鎮主導、村主責、村民主體”的原則,建立健全常態化機制,做到長效化保持,確保美麗鄉村建設有生命力、可持續。

常態化整治,實現管護長效。按照“拆順暢、碼整齊、掃干淨、保常態”要求,常態化開展清爽行動、春季戰役、秋季戰役等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巡查、三級聯動機制,嚴格執行環衛保潔員、河道巡查員、森林管護員、垃圾清運員、環境監管員“五員”合一制度,完善“戶分揀、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落實好每村每年五萬元管護經費,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出台考核、評比、獎勵方案,實行周調度、月排名、季拉練、年考核,確保農村環境整治成果能保持、能提升。

常態化動員,實現參與長效。堅持把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喚醒群眾主體意識、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貫穿於美麗鄉村建設的各個環節,積極探索“領頭雁”聚民意、“諸葛會”聚民智、“鄉土情”聚民力、“紅手印”聚民約、“榮譽牆”聚民心等共建共治機制,引導各村制定完善“一事一議”“門前三包”等規章制度,廣泛開展“文明戶”“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比活動,充分利用“以獎代補”政策,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引導村民形成“大家的事大家辦、自己的家園自己管”的行動自覺。探索建設“共享菜園”,對綠化佔用農戶菜園空間進行集中補償,實現“增補靈活”“集約高效”。對拆后空間加強再利用,在房前屋后建設“小三園”(菜園、花園、果園)19090個,做到“見縫插綠”“見縫補綠”,既美化環境又發展庭院經濟。張家集鎮史畈村充分發揮“泥匠”傳統手藝,村民爭當泥瓦匠、監督員、繪畫師,積極參與鋪路修牆等工作,扮靚美麗鄉村。

常態化督查,實現壓責長效。堅持工作督查、日常督導和群眾監督相結合,抽調11個區直單位精干力量,組成督導專班,每半月到各鎮進行實地調研、現場檢查,發現問題,匯總交辦整改,每月進行通報。利用12345熱線、“隨手拍”等信息平台,暢通群眾監督渠道,發布“紅黑榜”20期,並進行點式督辦,讓監督無處不在,倒逼責任落實。樹立“鞭打慢牛、喂飽快牛”的工作導向,出台《襄州區四級考評工作機制》,對排名靠前的鎮頒發獎金320萬元,對排名末位的鎮進行約談。

解決共性問題,講好個性故事

根據村庄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特點,既注重解決共性問題,又堅持“解剖麻雀”,堅決不搞大拆大建、簡單復制、千村一面,確保村庄建設特征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

夯實基礎,補齊短板。聚焦美麗鄉村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大力開展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文化等“六化”工程,不斷提升村庄顏值。積極整合土地增減挂鉤、稅收分成、扶貧項目、公益事業建設等項目資金6.2億多元,每年安排4000萬元進行以獎代補,撬動社會各類資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形成財政優先保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富美田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融資7億元,參與農村道路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導各地鄉賢、能人投入3500多萬元,支持家鄉建設。第一批122個村的美麗鄉村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已全面完成,新建、改建鄉村道路570公裡,建設污水處理設施306處,鋪設管網391公裡,植樹40萬株,公共綠化面積96萬平方米。同時,按照“1+X”要求,黨群服務中心達標建設25個,配套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室、村級衛生室。

培育產業,增強動力。堅持“供血”“造血”一起抓,按照“一鎮多業”“一村一品”的思路,深入挖掘各村資源稟賦,大力培育雙溝休閑食品、程河柳編、龍王稻蝦、黃龍冬桃等特色產業,以“全域旅游”理念精心打造石橋鎮“牛黑路—排子河渡槽”沿線景觀帶,龍王鎮“櫻花谷”、鳳凰咀遺址公園,峪山鎮紅色旅游等鄉村旅游品牌,讓美麗鄉村建設有動力、更有活力。張家集鎮李營村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和傳統養殖技術,連片打造千畝觀賞魚養殖基地,目前精養塘水面已達近1000余畝,畝均收入達一萬多元。朱集鎮潘灣村依托當地梨樹資源,每年舉辦梨花生態旅游周,每家每天平均接待游客20席,加上土雞、芝麻葉等各類土特產銷售,全村年均增收達到200多萬元、戶均增收8000多元。張家集鎮何崗村發展引進幸達鑫家庭農場、綠神農業公司等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3000多畝,解決近100人就業,“租賃經濟+務工經濟”直接帶動村民戶平增收1萬多元。

擦亮品牌,講好故事。除了統一部署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統一標准外,鼓勵各地結合當地實際,主動探索創新,凸顯自身特色、講好鄉土故事,讓村庄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張家集鎮邵棚村創辦“槐鄉家園”村級文化館,以文化牆描述“邵棚家和十大故事”“邵棚鄉賢十大故事”,大力打造“槐鄉文化”。雙溝鎮鄭張營村留住傳統工藝,用廢舊拖拉機、老酒壇、石磨、壇罐等富有民間小調特征的元素打造景觀帶和小廣場,發展休閑旅游。佘營村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對老舊建筑進行修復,建設鄉村民俗館和生態公園,吸引市場主體投資建設200畝的生態採摘園、垂釣園和農家樂,打造了一條兼具文化、旅游、休閑農業觀光等多種功能的鄉村旅游路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作者系中共襄陽市襄州區委書記)

(責編:周倩文、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