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湖光迪蕩

賈飛黃
2020年11月28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紹興市迪蕩商圈湖畔風景。
  徐覺民攝

  一

  迪蕩是座湖。

  迪蕩,這個名字就沾著水氣。舌尖躍動,兩個字輕盈彈出,仿佛湖面閃動的粼光。

  名字是輕靈的,水面卻是開闊的。這是一片兩千四百畝的水域。展開地圖,在紹興城二環的東北角,可見一大片晶瑩的藍色鑲嵌在綠色之中,匯聚了交錯的水網,也匯聚了觀者的目光。這,便是名為迪蕩的湖。

  我來到迪蕩湖公園時,已是深秋。江南的深秋並不似北方濃烈,但湖畔的水汽已滲著絲絲涼意。身后,是樹木和草坪﹔遠處,是樹木和草坪。秋意還未及染透江南的層林,隻留下淡淡的黃色暈染。居於這遠近濃淡間的,便是寬闊的湖面。

  那是一方沉靜的湖面,沉靜而開闊。但與那些氣象萬千的大湖相比,它又是寧靜而親切的,連那魚兒不時從湖底翻起的氣泡,似乎也更加細膩了﹔連那野鴨游動劃破湖面的漣漪,似乎也更加溫柔了。四周不時響起一陣陣清脆的水鳥鳴叫聲,當你不注意時,它們就賣力地烘托湖面的靜謐。可當你的目光去探索它們時,它們又突然消散在氤氳中。

  紹興的朋友說,你若晚來些日子,便能看到秋樹斑斕的色彩映在湖裡了﹔若是明年春天來,便能看到那遠處的樹木,開出大片粉色的櫻花了。

  湖心,是一個小島。樹木掩映下,隱隱可見幾處院落。再往遠眺,還有幾段簡潔的拱橋和回廊。腳下的步行道、身后的路燈是簇新的。但除此之外,這個迪蕩湖公園裡便沒有更多顯眼的人工設施了。在這裡,隻需如品茶般,靜品這片湖光便好。

  心無旁騖,也是一種放鬆。這是我在迪蕩湖邊呆坐半晌之后的感受。

  二

  迪蕩湖,迪蕩湖公園,所在的區域有一個行政上的名稱:迪蕩街道。

  2007年,迪蕩街道正式挂牌成立。而今的迪蕩街道,由紹興市越城區所轄。但還有很多人習慣叫它的“老名字”:迪蕩新城。

  環繞著迪蕩湖的,是一片始建於新世紀之初的新城區,亦是紹興的重要商圈之一。站在迪蕩湖邊極目遠眺,視線越過層層樹林,可望見一片高大的樓影。沿水路向南,在和迪蕩湖連通的梅龍湖岸邊,能看見一片高樓從岸邊拔地而起——高級酒店、寫字樓、商貿中心……青色的玻璃幕牆連接起來,將圓形的梅龍湖半攏入懷。而那些高大的建筑,因水面的波光和湖岸的曲線,也多了幾分溫情。在它們的背后,繁華的主干公路、林立的居民樓……萬家燈火,由此升騰。

  在迪蕩,湖所承載的並不僅僅是一灣碧水,更有著紹興這座古城對未來的向往。

  我曾到過紹興的老城。踏上石板路,訪過蘭亭的修竹、沈園的雅趣,穿過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然后臥在一葉烏篷船中,沿著青草味的水道穿城而過,鼻腔裡縈繞著茴香豆和黃酒的香氣——我以為,這便是紹興的醍醐味了。

  但事實上,我隻看到了故事的一面。

  紹興老城,發展兩千多年,但若以環城河以內面積計,古城的面積也不足十平方公裡。如今要承載數百萬紹興人的柴米油鹽、起居出行、健康休閑,這老城便顯得有些局促了。

  古城要維持風貌,市民要現代生活。紹興的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多年前,他去杭州,商場的停車場裡,隨處可見紹興的“浙D”車牌連成一片——古城之內難以容納更多的商貿服務業,市民隻能跨城消費。一個商貿興旺的現代化新城區,不僅僅關乎民生便利,更關乎一座城市的明天。

  紹興人開始將眼光投向城市周邊更遠的地方,包括城市的東北方。彼時,那裡沒有迪蕩,也沒有迪蕩湖。

  三

  迪蕩的湖光並非天然。新世紀之初,那裡隻有淺而小的水面。紹興鋼鐵廠的舊址也在這片區域之中。

  不了解紹興的人可能會詫異——這座歷史名城、旅游名城、文化名城,居然還有個鋼鐵廠。紹興鋼鐵廠裡,煙囪、高爐,還有成片的工人宿舍,是這片土地昔日的底色。

  在那些年裡,大概沒人想過,這裡有一天會綠樹成蔭、湖水蕩漾。不得不說,把昔日的鋼鐵廠變成湖,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想法。鐵水變為碧水,煙囪化為樹林。為了建商貿新城而挖一個湖,則是水鄉人獨特的情結。上善若水,傍水興商,這不僅僅是城市環境與產業發展的科學關聯,也未嘗不是一種人文的智慧。到這裡,似乎已很難分清,迪蕩是“為城而湖”,還是“因湖而城”。

  到今天,我隻能從照片上回顧“紹鋼”時此處的風物:水路岸邊,擠擠挨挨的職工宿舍,黢黑的屋頂密密麻麻連成片﹔廠區裡,煤堆連綿,直到把畫面染黑﹔遠眺,地平線上隻有低矮廠房和高大煙囪輪流隆起,裸露的地面無不混著煤渣的灰色……而后,建筑被推平,土地被挖開,水路河網引來白亮亮的水。挖起的泥土壘成岸邊的土丘,再按照悉心設計的圖紙,種上精挑細選的草木。正遐想間,忽地,一隻鷺鳥飛起,向著湖的深處飛去。

  同在迪蕩街道內的西施山遺址公園,也是這種變化的絕妙縮影。此處毗鄰迪蕩湖公園,雖然園內不見迪蕩湖面,卻和迪蕩湖一樣,有著鬧中取靜的氣質。這裡原本也屬紹興鋼鐵廠,但地底卻暗藏玄機——那裡挖出了古物,也因此成為浙江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伴隨著“迪蕩新城”的建設,這些一度被煤塵掩蓋的故事又被重新提起,建成了“西施山遺址公園”。面積不大,重修的仿古建筑不多,卻有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公園大門外,便是高級酒店和商業街﹔公園背后,是一片可望見迪蕩湖的高層住宅。公園在一片熱鬧中守著幽靜,守著自然,與迪蕩湖意氣相投、相得益彰。

  迪蕩湖還是一處水利工程,擔負防洪排澇、水環境改善、恢復水域的職能。於是迪蕩湖之於“自然”、之於“生態”,便不僅僅是景觀性的,更是功能性的。日光之下,湖水晶瑩,湖光爛漫,是風景,也維護著更廣闊的風景。

  在迪蕩湖邊翻看這些老照片,如同聆聽穿越時光的回響,悠遠而意味深長。

  四

  風漸涼。夜色沉了下來。

  迪蕩湖公園的環湖路上,路燈次第亮起。很快,往梅龍湖的方向,商圈的一座座高樓亮起了燈光,在湖面上投下斑斕的碎影,令湖光中多了幾分夜都市的繁華。

  深秋的夜,來得有些早。華燈初上時,還未到下班時間。但很快,游人的身影便一個接一個浮現,環迪蕩湖的步道漸漸熱鬧起來。清爽的風,開闊的綠地,散步的老人,追逐的兒童,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夫妻,還有夜跑的年輕人……這是與紹興老城完全不同的夜晚。想起紹興的朋友說,早些年年輕人來紹興玩的多,留下來工作的卻不多,因為城市不夠現代、行業不夠豐富。而今,迪蕩湖畔這些年輕的身影,彰顯著古城愈發蓬勃的朝氣。

  此刻的迪蕩湖,熱鬧卻不喧囂。為了保護老城的雅韻,紹興人在此建了熱鬧的“新城”﹔但又要在“新城”的熱鬧中,用這一方湖面守著悠然靜謐。既要動靜皆宜,又要動中有靜,傳統現代、繁華天然均不想偏廢。這樣“貪心”的要求,卻偏偏在這片湖光中實現了。

  我想起,在西施山遺址公園看到一面石壁上刻滿歷代文人描寫紹興的詩詞佳篇,這是紹興悠長文脈和悠久歷史的見証。時光流轉,如今紹興人在昔日的鋼廠上建起的這片湖,不也是一首意韻豐富的好詩嗎?詩情裡,有水鄉人對水的依戀,有保護老城的情懷,有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願景的決心,也有以一灣碧水向生態求發展的智慧。

  在湖邊,我發現一面高大的“相框”。“相框”中空的部分,恰好對著迪蕩湖對岸最鮮明繁華之處,“取景構圖”皆已完成,隻待游人快門一按。這樣的小心思讓我不禁莞爾,忍不住也拿出相機留影一張。取景器裡,湖水深邃,卻映著現代的流光溢彩。快門響起時,我仿佛聽到一座古老城市的拔節聲。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8日 08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