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歷史與現代交織,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潮州 古城觀新潮(解碼·城市味道)

本報記者  李  剛
2020年12月01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俯瞰潮州一角。
  林文強攝

  廣濟橋全景。

  市民在廣濟橋畔休閑。
  陳楚霖攝

  核心閱讀

  潮州,是一座從歷史中走來的古城。工夫茶、潮州木雕、老民居……既沉澱著古城的深厚歷史,又展現了古城的活力與魅力。

  如今,古城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並舉,綿延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記憶。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登上廣東潮州古城城牆,韓江、韓山立於左,古老的廣濟橋橫臥江面﹔騎樓老城立於右,“外曲內方、四橫三縱”的歷史格局依然如故,綿延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記憶。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市考察時強調,“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有很多寶,潮繡、木雕、潮劇、工夫茶、潮州菜等,都很有特色,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呵護好她、建設好她。”

  傳承非遺手藝,留住文化底蘊

  牌坊街是潮州古城文旅特色區的中軸線,23座古牌坊串聯起51條古街巷。清晨沿牌坊街漫步,小吃小鋪還未開門,各家各戶的茶具已支起,單樅飄香。

  “潮州工夫茶,是茶又不是茶。”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謝鴻洲覺得,無論是否身處家鄉,工夫茶都是潮州人心中的鄉愁。人們一天的生活,千年古城的滋味,都從一泡茶開始。

  “特別喜歡古城的細節,看得出每一處都是精心打造,逐漸將旅客引向內街小巷。”來自佛山的游客張麗娜說,她也想和當地人一樣,擺上茶具,一坐一下午,細細品味這座古城。

  潮州木雕第四代傳人郭奕輝的工作台上,就考究地擺放著一整套工夫茶具。今年22歲的他,從17歲起跟隨父親、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郭少俊學習木雕技藝,是潮州木雕最年輕的傳承人。

  “學習木雕太苦太累,我一開始並不感興趣。”郭奕輝說,但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逐漸明白這份堅持是一種責任和傳承,正如父親所說:“木雕工藝不能從年輕人這裡流失了。”

  把手藝傳下去,也是潮州木雕傳承人金子鬆的希望。今年65歲的他從事木雕創作已47年,近年來培養出2名省級傳承人,同時還在學校開班,為非遺傳承奠定基礎。

  “目前潮州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5項,省級非遺項目38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2人,省級傳承人77人。”潮州市文廣旅體局局長伍茸介紹,近年來,潮州重點解決資金、場地問題,計劃讓古城成為非遺的集中展示地,留住古城的“根”。

  保護文物古跡,展現多樣風貌

  古城中心地帶的唐伯元故居,是集展示潮州歷代先賢事跡及文化體驗、非遺傳承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也是潮州市“百家修百厝(祠)”工作啟動以來,第一例由民間籌集資金捐建的古宅修復工程。

  潮州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345處,是廣東省文物古跡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如何將珍貴的文物古跡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潮州啟動了“百家修百厝(祠)”工作,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渠道籌集資金,成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有效嘗試。首期啟動了15處文物點的修繕工作,已完成海陽縣儒學宮大成門和大成殿、下東平黃宅等修繕工程,並向公眾開放。

  “在‘百家修百厝(祠)’的影響下,市民掀起自發修葺自家祖屋、祠堂的熱潮。”伍茸介紹,修繕后的老屋或自用,或交由所在地辦事處作為文化活動場所使用。目前潮州聚集了約60家民間非遺文化展館和博物館,明年將達百家,多是民間修繕老屋活化利用的成果。

  向北步行到忠節坊,道路拓寬,牆面刷白,這座經受幾百年風雨沖刷的古牌坊經過“微更新”,如今有了全新面貌。這裡還專門搭設了一個戲台,木質棚頂四周裝上了專業的舞台燈光,不定時舉辦文藝表演,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採用小規模、小尺度、小范圍的更新,包括地下管網、路面石板磚鋪設、牆面刷新、路燈安裝及地面‘三線’整治工作。”潮州金山街道工作人員葉烘介紹,“微更新”就是要在整體保護城市肌理和風貌的基礎上,以最恰當的改造帶動周邊自主更新,激發老城整治的連鎖效應。

  如今,古城各條巷道燈光照明提升、外牆面更新、景觀小節點打造恰如其分﹔牆面修補從設計到施工採用傳統批灰做法,力求符合歷史風貌。

  潮州市文廣旅體局副局長沈建中介紹,遵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尊重古城肌理,發揮“繡花”功夫,採用傳統材料和工藝,把精細、精致的“潮味”元素融入古城“微更新”工程,體現古城風貌的多樣性。

  古城變美了,住在忠節坊附近的居民蔡伯有直觀感受:“原來忠節坊牆面破破爛爛的,電線亂拉,現在既保留了老厝的味道,又變得干淨整潔,住起來很舒心。”

  活化傳統建筑,老街小巷煥新

  從牌坊街出古城,迎面是已經800多歲的廣濟橋。當地人形容它“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潮州木雕《湘子橋圖》盡現以往“一裡長橋一裡市”的熱鬧風光。

  今天,非遺集市、香藝展演、古琴專場演奏等成了“橋市”的新看點。夜幕降臨,以廣濟橋為背景的燈光秀如夢如幻,酷炫科技與歷史文化地標巧妙融合。今年“十一”假期,廣濟橋共接待游客6.72萬人次,有些游客在橋上擺開工夫茶旅行套裝,甚至直接在瓶裝水裡冷泡單樅茶,一陣清風一啜茶,好不愜意。

  “作為一名守橋人,讓這座古橋既活下來,也火起來,是我最大的願望。”潮州廣濟橋文物管理所所長余小潔說。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並舉,古城才能越來越“火”,潮文化才能越來越“潮”。

  載陽巷裡,坐落著一家具有傳統潮汕民居“四點金”建筑風格的載陽客棧。客棧創辦人廖奕銘介紹,這裡原本是他童年居住的老宅,為了不讓老屋廢棄,他將民居改造成客棧,現在已經成為傳統民居、工夫茶及潮樂等本土文化愛好者的聚會地。“在修復、保護的基礎上,將現代家居生活融入老建筑,與日常生活無縫連接。”廖奕銘說。

  古城有130多家客棧,30多座茶樓,很多都有著跟載陽客棧一樣的故事。各具特色的建筑,既留住了游客的腳步,也成為弘揚潮州文化的平台。

  “無論是文化的傳承,還是古城的保護、修繕和活化,都為文旅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伍茸說。古城是潮州的文旅核心區,以此為重點,潮州通過舉辦文旅活動、非遺展演、活化文物點等形式不斷促進文旅融合。

  如今,古城內眾多已經破舊的傳統建筑,在社會力量的幫助下得到保護修繕,老建筑被賦予新功能,豐富了旅游業態,助推文旅融合的良性發展。據統計,2019年,潮州市接待海內外游客2629.47萬人,同比增長31%,旅游收入398.25億元,同比增長30%。

  傳承千年的潮州文化,浸潤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和城市肌理,讓城市的積澱更加深厚,也煥發耀眼光芒。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1日 12 版)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