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裡的中國故事:或許你該對老家另眼相看了

2020年12月03日11:22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在鄂贛交界處大山中的偏遠鄉村裡,人們的生活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筆者用親眼所見,為您講述發生在窮山溝裡的中國故事。

清晨,內沖村小孩排隊等校車。

窮山溝的逆襲

“我家祖上留有宅基地,我為什麼不能回來蓋棟房子?”

1日上午,在湖北赤壁、崇陽、通城以及湖南臨湘交界處的藥姑山腳下,一名看來有身份、有地位的城裡男子,走進內沖瑤族村的村委會,急切地跟村支部書記胡金文交涉。那名男子,手上拿著一疊彩色打印件,那是從互聯網下載的文章,試圖証明他的要求是足夠合理的。

胡金文告訴筆者,應付那些曾經嫌棄這裡太窮搬到山外,現在又想搬回來的人,幾乎成了每天都會讓他頭疼的事。眼下,想到這山溝裡蓋房子、擴建房子的人,實在太多了。

很難想象,那種隻有在大城市改造中,想要在城中村拼命種房子的勁頭,如今竟然會在這偏遠的大山溝裡也能看到。

背后的原因,是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已經不再是那些外出討生活的游子們記憶中的老家了。

在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式扶貧攻堅實踐中,內沖瑤族村和無數個曾經在貧窮絕望中掙扎的貧困村一樣,終於搭上了中國快速騰飛的列車,展現出了強勁的后發優勢。

內沖瑤族村。

群山中的舞台

從通城縣城到內沖村20多公裡的路,都是平坦的柏油路,越接近內沖村,就越感受到濃濃的瑤族風情,從牛角造型的路燈到村口由巨石、牛頭、銅鼓構成的門廊,都在告訴你,將前往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

這個曾經的山溝窮村,已經不再是很多人記憶中的土路、土房、土村。一條清澈小溪,從村子中間穿行而過,一條柏油路環溪而行,串起一棟棟煥然一新但依然保留著鄂南山區民間建筑特色的民房。

晚飯之后,天已經全黑。

以往,在這樣窮山溝裡,這樣的隆冬季節,大家都貓在土房裡烤火,誰也不願意出來。

而如今,在村子正中間有一個“瑤望千年廣場”,廣場一頭,是兩隻高達15米的巨大牛角拱著一面直徑近9米的巨大銅鼓。銅鼓下面就是一個舞台,十多位身著瑤族服飾的演員,正在那裡載歌載舞。一台民族風情濃郁的瑤族歌舞晚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瑤望千年廣場上,身著瑤裝的少女。

經詢問才知,這些演員都是村裡的婦女。她們白天是農婦,夜晚就成為登台表演的演員。在演員們的示范下,客人們和她們一起手拉著手,圍著篝火跳起秧歌。這些互動節目加上熊熊燃燒的篝火,讓歡樂的氣氛達到沸點,讓寒冷的冬夜,充滿了溫暖。

是演員也是村姑。

返鄉的打工人

夜深,歡樂散去。筆者與所住的瑤鄉宜山酒店的老板胡宜山聊了起來。

胡宜山曾經在深圳打工,厭倦了在外居無定所的打工生涯,一聽說老家搞新農村建設,就趕緊回來,開了這個民宿。

胡宜山的家,正是很多城裡人的夢想。

三層的小洋樓,每層都有一個主臥和兩個客房,每層中間還有一個公共客廳。裝修風格簡潔、大氣。房后是一個依山而建的菜園,以竹林為屏障,一層層的梯田鋪將下來。

挂在岩壁上的清泉。

胡宜山的民宿一年下來,加上餐飲,能夠帶來上十萬的收入,接近他在深圳打工的水平。

正因如此,很多原來從內沖村搬出去的人,包括不少城裡人,都想知道,是否還有機會,能在內沖蓋房子。

內沖人在打理採集下來的中藥材勾連。

瑤族村的扶貧實踐

貧困的內沖瑤族村也成為咸寧市委、通城縣委精准扶貧的對口村。

很快,內沖瑤族村的發展優勢就被市、縣兩級工作隊給精准地找了出來:除了山清水秀之外,內沖村還是瑤族的發祥地,來自省城的專家們,已經在這裡考証出大量的古瑤族人曾在這裡生活的殘存遺址。

瑤族風格的建筑,石頭壘起來的房子。

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成了在內沖村發展文化旅游業得天獨厚的資源。投資者聞訊而來,首期1.4億的開發資金投入進來,用於保護這裡的瑤族遺址,整治當地的民居,改善當地的道路、水電、園林景觀等基礎設施。

隨著內沖瑤族村名氣越來越大,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文圖/吳志遠、郭瑤)

 

 

(責編:張穎、關喜艷)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