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護一江碧水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五周年綜述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將正式施行。
5年來,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已經成為沿江省市干部群眾的共識並付諸行動。
清船清網,禁捕退捕,生物完整性指數不斷回升﹔騰退岸線,污染治理,流域生態功能持續恢復……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一江碧水,正滾滾東流。
治污,從一域到全局
2020年12月23日,天微微亮,浙江省德清縣下渚湖街道四都村的青蝦養殖戶沈來根就開始了當天的捕撈。僅需3個小時,剛出水的青蝦就能出現在上海弄堂的普通人家。
進入上海市場,德清青蝦靠的是品質。沈來根養蝦23年,有過不少教訓。以前養殖尾水長期直排河道,影響了水質,導致青蝦品質下降,養殖效益變低。
2017年起,德清打響漁業養殖尾水治理攻堅戰,累計投入治理資金2億元,建成治理場點1533個,完成治理面積18.5萬畝,實行退養0.7萬畝。
“現在漁業養殖尾水要經過沉澱池、曝氣池、淨化池和人工濕地等,淨化后的尾水能達到Ⅲ類水標准。”德清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繼榮說。
近年來,沿江省市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盯問題清單,強力推進整改。2020年初,重慶市在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中率先公布“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江西省彭澤縣通過嚴格實行項目落戶聯審聯批,從源頭上把好產業政策、環保准入和安全“一票否決”關口,堅決做到沿江一公裡范圍內不新落戶化工項目。在四川省瀘州市,長江沱江沿岸一公裡范圍內嚴禁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嚴控新建石油化工、造紙、印染等項目。截至2020年9月,瀘州已完成550艘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設備整治改造,完成14座港口碼頭和3家船廠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自身環保設施及岸電設施建設改造。貴州省取締網箱養殖3.35萬畝,投入補助經費17.93億元,全省全流域零網箱、全流域禁投餌,網箱養殖污染等問題得到解決。
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11月,長江流域主要江河總體水質為優,干流監測的59個斷面中,Ⅰ類水質斷面佔10.2%、Ⅱ類佔84.7%、Ⅲ類佔5.1%,無Ⅳ類及以下水質斷面,長江水污染治理成效初顯。
修復,從擠佔到騰退
雖然“洗腳上岸”已近半年,但每隔幾天,楊杰還是會到漁船碼頭走走看看,習慣性地盤算一下當天漁情。
楊杰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塔街道前坪村漁民,2020年7月30日,隨著漁船被回收處置,捕了20多年魚的楊杰和鄉親們一起告別漁民身份。他們是宜昌市最后一批退捕漁民。
“我是在漁船上長大的,心裡不舍得,但我知道長江禁捕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楊杰說,近幾年收獲越來越少,“越早上岸越好。”
為恢復長江漁業資源,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於2020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零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
截至2020年9月上旬,重點水域退捕漁船回收處置率接近95%,退捕漁民已落實社保和轉產就業比例分別達到60%和50%。
與此同時,專項打擊和日常監管力度不斷加大。2020年,農業農村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和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在長江口水域,多部門執法力量開展打擊長江口水域非法捕撈專項執法行動,取得顯著成效。長江流域多地建立“水陸並重”的監管長效機制。
曾經,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今,長江水生物資源正逐漸恢復。
日前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顯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洞庭湖和鄱陽湖枯水期分別監測到長江江豚252頭次、1049頭次﹔長江上游攀枝花至重慶江段調查到特有魚類37種。長江流域合計放流經濟水生動物37.6億尾(隻)、珍稀特有水生動物795萬尾。
長江岸線、港口亂佔濫用、佔而不用、多佔少用、粗放利用的問題一度突出。5年來,沿江省市加大騰退力度,努力還長江水清岸綠,侵佔長江岸線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前不久,因為超佔碼頭岸線、佔用三峽水庫庫容,重慶市萬州區昊鼎物流碼頭被責令限期整改,騰退長江岸線80米,騰退出水庫庫容約2.48萬立方米。重慶市一手做岸線整治的“減法”,一手做生態修復的“加法”,截至2020年7月底,累計騰退岸線長度近17公裡,河道管理范圍內復綠19.5萬平方米。
據統計,截至目前,涉嫌違法違規的2441個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已完成清理整治2417個,整改完成率為99%。通過清理整治,共騰退長江岸線158公裡,拆除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違規建筑物234萬平方米,清除棄土棄渣956萬立方米,完成灘岸復綠1213萬平方米。
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曾經的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場、固廢堆場不見蹤跡,變身為“城市生態客廳”。2017年初,江蘇省南通市濱江地區全面啟動實施生態修復保護工程,過去曾滿目瘡痍,如今已清新亮麗。
守護,從被動到主動
紅線內不得搞旅游!對這樣的措施,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鎮均良村黨總支書記木本恆逐漸理解。村民在生態保護核心區范圍內填湖建民宿、碼頭和泊岸,已嚴重影響越冬鳥類的棲息和覓食。“這樣無序開發,幾年就把拉市海用‘光’了。海不好看,鳥也不來,還會有游客嗎?”木本恆說,守護住生態才能有發展,確實是這個理。
現在,拉市海邊68個“兩違”點被整治,核心區和季節性核心區內拆除違章建筑9.3萬平方米,人退鳥進﹔海邊建設了環湖截污工程,污水不再流入拉市海。灘涂上的水鳥終於可以自由嬉戲。
不只是均良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作為,沿江省市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不斷深化,積極主動投身長江生態環境保護。
在江西省廬山市,黃鬆磙自2001年接手萬晟石業公司后,沒少收到環保部門的罰單。“未經處理的泥漿混雜花崗石粉末,排入長虹河等河港,然后流入鄱陽湖,最后匯入長江。”
2017年,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的廬山市痛定思痛,對石材產業實施整頓升級,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搬入環保設施齊備的新園區,並將433家石材加工點整合成31家企業。雖說環保設備需投入400余萬元,約佔到企業總投資額的1/8,可黃鬆磙率先響應,“一來污染治理是大勢所趨,二來可以保護長江,這錢花得值!”
長江水系有近12萬艘內河貨運船舶,數十萬船員常年在江上生產生活,會產生大量污染物。隨著沿江省市加快港口污染物接收轉運設施建設,處理達標后排放乃至零排放正逐步實現。“過去,船舶停靠使用柴油發電機,噪音大、污染環境,如今用上岸電,方便環保還省錢!”在湖南省岳陽市,湘運10號船船長鄧德明感觸頗深,“我們在江上航行也時刻繃緊這根弦,決不讓船上的垃圾進江。”
共抓大保護,守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合力,正在不斷匯聚。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5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