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陽“退圩還湖”37.64平方公裡
還洪澤湖一汪清水

“‘退圩還湖’后,我們一家人告別以船為家的生活。去年搬進新房子,居住環境和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洪澤湖北岸,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盧集鎮居民馬廣兵滿面笑容。他剛和家人在新居裡度過了搬家后的第一個春節,家裡的大紅燈籠鮮艷奪目。
馬廣兵原本是漁民,當地實施“退圩還湖”生態治理工程后,他退掉洪澤湖40畝圍網水面,把3條漁船和漁網聚攏到港灣集中銷毀,告別“靠水吃水”的日子。馬廣兵用政府補貼和自家積攢的錢,在鎮上買了套180平方米的房子,在家門口找到就業崗位, 進了鎮上的一家新材料公司上班,每月有三四千元工資。
離馬廣兵新家8公裡左右,就是煙波浩渺的洪澤湖。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也是泗陽人的母親湖。由於監管不力、片面強調發展生產等因素,上個世紀洪澤湖湖區被大面積圈圩養殖和開墾種植,湖泊的調蓄、行洪、生態、供水等功能受到影響。
近年來,泗陽縣完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開展“退圩還湖”生態治理工程。根據相關批復,泗陽縣洪澤湖保護面積347平方公裡、蓄水保護面積210平方公裡的湖區內,共需清退圩區37.64平方公裡,恢復自由水面31.7平方公裡,工程總投資約7.6億元。在財力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泗陽縣千方百計擠出資金推進“退圩還湖”。
“退圩還湖”工程2018年初啟動時,保障養殖戶及種植戶利益、漁民住房及轉崗就業等難題扑面而來。“縣裡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按照確權土地、有証塘口、無証塘口、國有灘涂種植等類別,確定了科學的補償標准。”泗陽縣水利局局長倉義晶說,“縣裡還制定了專業漁民安置政策,保障專業漁民上岸后居住條件、生活水平能得到較大提升。全縣150戶專業漁民全部選擇上岸。”
洪澤湖“退圩還湖”戰線長、標准高、難度大。在“退圩還湖”工程二標段,工程負責人、縣水務集團副總經理岳宇介紹:“剛進場施工時,洪澤湖到處都是圈圩圍網,看不到湖在哪兒、岸在哪兒。這些圩壩都有兩三米高,圩壩圍網望不到邊。施工人員嚴格按照江蘇省水利廳批復的方案施工,監理單位、第三方檢測單位嚴格進行坐標、高程和湖岸線等質量控制。”
為解決拆圩、清淤土方堆放問題,泗陽縣科學規劃了17個排泥場,既解決了棄土堆放難題,又為洪澤湖岸線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預留了空間。泗陽注重長效治理,根據工程實施方案,在深水區、近岸淺水區模仿洪澤湖的自然生態,人工栽種蘆葦、荷花,放養魚苗,逐步恢復洪澤湖生態濕地功能。
泗陽“退圩還湖”后,產生了防洪、調蓄、生態、經濟四方面效益。恢復防洪庫容2200萬立方米,恢復供水調蓄庫容約6000萬立方米,增強了湖泊調蓄、行洪、供水能力,湖泊水質穩定為三類水,成了飲用水水源地。洪澤湖生物多樣性增加,魚、鳥種群數量上升到200多個。
“退圩還湖”、治理生態,不僅改變了漁民的生活,而且還了洪澤湖一汪清水,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如今的洪澤湖,碧波蕩漾,白雲舒卷,水鳥翱翔,昔日一眼望不到頭的圍壩圍網,被旖旎迷人的風景取代。在成子湖旅游度假區,游人們或在觀景,或在漫步,或在垂釣,盡情地享受著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福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4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