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巨變

——湖北省軍區對口幫扶革命老區麻城市乘馬港鎮小寨社區紀實

2021年02月27日10:34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暖陽下的小寨,芬芳四溢。

連綿起伏的山崗上,一株株油茶樹已挂果。山坡下,一壟壟黑色大棚內,油茶苗長勢喜人。大棚內還種植有楊梅、紅美人柑橘、阿斯蜜柑橘等高經濟價值水果苗。

“這種柑橘可貴著咧,十幾塊錢一個。”替兒子打理苗圃的老潘,話語裡帶著濃濃的江浙口音。

“皮薄汁多,口感嫩滑,被稱為柑橘中的果凍。”扶貧工作隊隊長王連山補充道。

湖北省英山縣人武部部長王連山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粟毅攝

這裡是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社區,大別山腹地,孕育了黃麻起義的革命先烈,王樹聲、王必成兩位開國將軍從這裡走出,楊泗寨戰斗遺址就在不遠處。

歷史的硝煙早已從這片紅色沃土散去,但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的初心使命,在脫貧攻堅的戰場賡續傳承。

“我們是軍人,要去最艱苦的點,幫最貧困的村”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

“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作為紅軍傳人,讓老區人民盡早走上小康之路,是軍隊的宗旨所在。要拿出決戰決勝的氣勢真抓實干、敢打必勝,下好‘繡花’功夫,不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找准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變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變輸血為造血,切實在老區扶貧中立起標杆!”湖北省軍區領導在動員會上的話語,擲地有聲。

當年底,省軍區領導帶著扶貧工作隊,到麻城市乘馬崗鎮對接扶貧工作。地方黨委政府給工作隊推薦了王家堂村。實地考察后,工作隊發現,該村地處高速公路邊,交通區位、基礎設施和發展條件相對較好。

“我們是軍人,要去最艱苦的點,幫最貧困的村。”工作隊提出。

經過進一步調研考察,省軍區最終確定了位置更偏遠、基礎條件更落后的小寨村(后改為社區)作為扶貧點。

當時的小寨村,山地荒草灌木叢生,河岸崩塌,河溝淤塞,橋梁年久失修成危橋,僅有的幾口小水塘也充斥著生活垃圾,成了臭水坑﹔絕大多數村民的住房為破舊瓦屋,全村人吃水僅靠一口古井。為謀生計,九成以上村民外出務工﹔村兩委的辦公場地為一所廢棄的小學,設施破舊,房頂漏雨……破落的景象刺痛著扶貧隊員的心。

工作隊5名隊員在時任隊長、省軍區戰勤處副處長薛柏泉帶領下,在破舊的村部安營扎寨,馬不停蹄地挨家挨戶走訪調研,詳細了解致貧原因、家庭人口、收入來源、經濟作物種植等情況。

省軍區黨委高度重視小寨扶貧工作,在反復論証的基礎上制定了《小寨社區精准脫貧三年規劃》《省軍區年度幫扶工作計劃》,確定了幫扶思路和重點任務。省軍區領導先后20多次赴小寨檢查指導,現場辦公解決實際困難。

“工作隊剛來時,工作生活條件確實艱苦,連生活飲用水都要靠自己擔著兩隻桶去挑。山裡冬天冷啊,可他們連洗個熱水澡都難。”小寨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廖家鬆說。

村外小河整治前后對比圖。白宗強攝

“解放軍就是不一樣,說干就干”

2016年,小寨村與相鄰的凌家岩村、艾家河村合並,成立小寨社區。合並后的小寨社區715戶,人口25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8戶691人,貧困發生率27%,屬於典型的偏遠山村和深度貧困村。

“就來三五個兵,能干成啥?”窮了幾輩子的村民們,一開始對扶貧工作隊的到來,並不抱多高的期望,工作配合也不積極。

要致富,先修路。可小寨社區沒有一條通組入戶硬化路,僅有的一條通村水泥路也隻有一股車道,且破損嚴重。別說出村出組,碰上雨天,泥濘的山路讓村民們出門都難。

為改變小寨落后的面貌,扶貧工作隊決定從解決村民出行這一最棘手的難題著手。深入調研、召開院組會、廣泛征求意見,工作隊與村兩委最終確定,凡集中居住達5戶及以上的,幫助修建通村入戶道路。

按照這一原則計算下來,共需硬化的道路達26條,總裡程為12公裡。對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區村落來說,每一包水泥、每一根鋼筋要搬到施工現場,都很困難。

通組入戶路修通了,工作隊又對通村公路和危橋進行了改造、維修和拓寬。

路通橋通,人心連通。村民們對工作隊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解放軍就是不一樣,說干就干。”

由於村裡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小寨社區大量土地撂荒,水土流失嚴重。省軍區先后投入1500多萬元,協調各方資金6000多萬元,對河流、塘堰等進行清淤和岸線固化美化,整治國土面積5000多畝,協調建設江菜河水庫,解決了100余戶村民的飲用水問題﹔新建公廁31個,改造、整治村民旱廁200多個﹔修繕黨群服務中心和鄉村文化舞台,設置了談心說事室、鄉村圖書室、黨員活動中心、標准衛生室等,群眾辦事、調解糾紛、看病更加便捷。

“去年,我們又爭取、協調資金9000多萬元,建設小玉潭水庫。該項目已被列入國家水庫建設項目,明年動工。小玉潭水庫建成后,將徹底解決小寨社區及周邊村村民的飲用水和灌溉問題。另外,通過工作隊協調,拓寬后的進村公路刷黑施工已啟動,春節前將投入使用。”扶貧工作隊隊員顏堅棟說。

“沒有省軍區連續五年的接力幫扶,就沒有今天的小寨”

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極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小寨社區貧窮落后的面貌。但怎麼讓小寨富起來,又是一場不得不打的硬仗。

2017年7月,省軍區對口扶貧小寨社區首批工作隊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撤回。第二批工作隊4名隊員在政治工作局副團職干事、隊長王連山的帶領下,進駐小寨社區,接續扶貧。

省軍區扶貧工作隊員積極為菊花、油茶產業發展做貢獻。白宗強攝

省軍區扶貧工作隊員積極為菊花、油茶產業發展做貢獻。白宗強攝

“靠山還得吃山。”經過深入調研、咨詢專家,工作隊發現小寨社區的土壤和環境特別適合油茶、板栗、福白菊、金絲皇菊、玄參等作物和中藥材的種植。此前,這些作物也有種植,但要麼品種差,病虫害嚴重﹔要麼缺乏管護,種植面積少,不成規模。基本靠天收,村民們種植熱情普遍不高。

工作隊確定了“光伏分紅鞏固一批、菊花油茶板栗改良帶動一批、苗圃中藥材特色種植扶持一批”的產業扶貧思路,對小寨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探索“市場主體+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

隊員們請來技術專家,引進新的板栗品種,嫁接改良板栗品種300畝﹔投資150萬元建設2000平方米的菊花加工廠,流轉村民土地230畝種菊,成立了小寨菊園農業合作社﹔投資90萬元資金,配套建設噴淋灌溉系統,引進麻城潘巨人苗木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苗木基地﹔通過配套建設生產便道,引進湖北四季春油茶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600多畝的油茶種植基地﹔通過廠房配套建設及第一年免租金的優惠政策,引進富泰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2500畝,種植丹參、玄參、野菊花、白術、瓜蔞等中藥材。

2017年,省軍區以小寨入股形式,投資100萬元,參建麻城市集中式光伏電站230千瓦項目。4年來,社區光伏分紅收益共計96萬元。

短短幾年,在省軍區幫扶下,小寨陸續發展了光伏、養雞、板栗、菊花、中藥材、油茶、苗木等7個主導產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從幾年前的數十畝,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畝。村民年收入從幾年前僅4100多元,到現在達到近萬元。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逐年增長,現在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小寨村、凌家岩村和艾家河三個自然村先后脫貧出列。

“沒有省軍區連續五年的接續幫扶,就沒有今天的小寨社區。”廖家鬆說。

“讓村民更富、小寨更美”

艾家河村12組46歲的村民楊志華家,是扶貧工作的直接受益者,發生在他家的變化也是小寨村發展的一個縮影。

以前,楊志華一家五口人,全靠楊志華和妻子常年在北京工地上做泥瓦工維持生計,兩個年幼的孩子由老父在家照顧。

“拼死拼活,一年大概能掙個2萬元左右吧。”楊志華說。2012年,老父因病癱瘓在床,為了照顧父親和孩子,楊志華夫婦不得不放棄外出打工,家裡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生活陷入困境。精准扶貧工作開展后,他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小寨菊園農業合作社成立后,楊志華夫婦作為貧困戶,優先獲得在菊園務工的資格。

“我負責管護菊園,每月有3500元工資,妻子在菊園打零工,工錢按天計算,每天也有70元左右收入。”楊志華介紹。既能照顧家人,又有一份穩定的工資收入,加上土地流轉和村集體經濟的分紅,楊志華家經濟狀況很快得到好轉。第二年,他就還清了3萬多元債務,之后又蓋起一棟兩層樓房,擺脫了貧困。

去年受疫情影響,菊花加工廠原來的承包人因為是外地人,退出經營返回老家。5月,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支持楊志華接手了菊園,他搖身一變,由管護工成了菊花加工廠的老板、菊園合作社新一任理事長。

“接手幾個月,加工的菊花賣了5萬多元,剩下的還可以賣2萬多元。國慶節期間,扶貧工作隊幫我聯系銷路,盆栽觀賞菊賣了7萬多元,他們還幫我籌集了20多噸肥。明年,賺個10來萬元不成問題。”楊志華信心滿滿。

隨著村裡產業發展,務工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回鄉發展。

“有活干,有錢掙,全村原在外務工的村民大約回來了一半。”廖家鬆說。

物質生活條件改善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跟上。

扶貧工作隊利用村民的房屋外牆面,繪制了80多幅生動活潑的宣傳畫,覆蓋社區所有自然垸和村小組,廣泛宣傳中華禮儀、村民公約和道德規范,筑牢精神扶貧陣地。為了豐富村民們的精神生活,省軍區還修繕了鄉村文化舞台,設置了農家書屋,經常性組織直屬隊官兵送戲下鄉,投入資金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廣場,每年進行“好媳婦”“好婆婆”“黨員標兵”“脫貧之星”“致富帶頭人”等評選表彰,培育孝道文化,涵養純朴民風,激發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動力。

2018年,省軍區投入300余萬元,在小寨建設美麗鄉村示范點,在有條件的村組建起3個示范輻射廣場,拆除村民亂搭蓋的棚屋,整治美化環境,修建休閑文化長廊,扶持、推動村民對老舊危房進行改造,收集利用村民舊有的石碾、農具等,建設小型農耕文化景觀園。

筆者在該示范點看到,這裡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健身器材、文化廣場、步道等一應俱全。

“逢年過節,熱鬧非凡,村民們都愛來這裡休閑娛樂。”廖家鬆說。

“示范點和多個示范項目的建設,旨在提高村民生活品質,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顏堅棟說,“我們還修繕了王必成將軍故居,建設小寨歷史文化展廳,下一步將充分挖掘小寨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鄉村紅色旅游項目,聚力開拓‘紅色+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子,促進小寨產業升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村民更富、小寨更美。”(田國鬆 何武濤 張泉)

(責編:張雋、榮先明)

圖說湖北